文 / 謝啟彬

Donald Byrd這張「Chant」是1961年就錄製,但因為不知名的因素遲至1979才發行,即便是爵士樂唱片公司,當初可能也有許多月度與年度發行量的考量,有些專輯會一直被壓著或甚至被遺忘,要等到後面的管理階層或製作人去翻檔案倉庫,才會發現原來這張根本沒發行過,就想辦法讓它們重見天日,有的是跟其他專輯做成合集,有的是重發,有的是到日本重發,因為當時日本東芝Toshiba所謂TOCJ系列會不吝限量發行這些遺珠
為何這張專輯很重要?因為我們可以聽到初出茅廬的爵士鋼琴手Herbie Hancock精彩的猛虎出閘表現,而Donald Byrd跟Herbie Hancock繼續合作的專輯如「Royal Flush」、「Free Form」、「A New Perspective」、「Up with Donald Byrd」、「I'm Tryin' to Get Home」等,都是Blue Note時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除了大量收錄Donald Byrd自己的作品外,也開放讓新秀Herbie Hancock讓他寫曲並參與錄製,原來Donald Byrd經常合作的鋼琴手也是一位量產的作曲家Duke Pearson,他們也是好朋友,Duke Pearson後來就擔綱比較多作曲與編曲的職務,讓Herbie Hancock表現,直到他在Blue Note也出了自己的專輯,並被Miles Davis挖角成為第二代經典五重奏成員為止
這首Jazz Standard《That's All》經常以快速度(Up Tempo)演奏,在「Chant」專輯中的版本也不意外,上低音薩克斯風手Pepper Adams的即興表現,讓他站穩當時此樂器爵士一哥的地位,沒有人會懷疑他的Bebop功力,而Donald Byrd就是一個「穩」字,我常覺得他跟Clifford Brown一樣都有點“Sweet”(甜甜的)味道,但大家都暱稱Clifford Brown為「Brownie」(布朗尼),後世的觀眾便先入為止認為他最“甜”,但其實Donald Byrd也很“甜”,只是Clifford Brown還多帶了一股猛勁
然後就可以欣賞Herbie Hancock是如何地Swing,以及多在節奏上彈跳了?他的即興會運用很多「3 in 4」的跨小節句型,表示他在即興時的格局是想比較大的,而每一句的起頭與結束都是乾淨俐落,很乾脆灑脫,自然就非常Groovy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