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於「1-123」的「Good Bye」Swing旋律句型,可以幫助你即興(Improvise)對味、即興伴奏(Comp)也紮實

文 / 謝啟彬


這個很常聽到的Swing旋律節奏(Melodic Rhythm),也是一個很容易因為看譜就會詮釋錯誤的搖擺節奏,也是我常跟學生說「2/3+3/1」或「12/8」只是Swing Feel的其中一種要素,還是要聽在爵士樂中前輩如何演奏,才能發出正確的聲音

打個比方這就好像你不知道「Island」的s不發音,如果只是學會島嶼的英文怎麼講,那你很快就會唸「ㄞㄌㄣ」了,但是如果光看字你就會以為s要發音,結果反而唸成錯誤的「ㄞㄙㄌㄣ」一樣意思


最左邊的寫法是一般最常看到的寫法,但是請用擬聲的概念,想成「Good Bye」就馬上可以抓到那個Swing Feel,就跟「Bob Dylan」或「Who Park The Car」一樣,左二是我覺得比較好理解的寫法,中間就表示實際上有這三個音的「時值」與「空間」,不能縮水或偷工減料,其實之前寫過的以下兩篇就是這個「Good Bye」句型的「第一個八分音符不發音」的版本而已:



右二是實際上或鼓手會這樣想,就是非二等分而是三等分,但是不是古典樂習慣的12/8那樣,而是第二個八分三連音會空一下,造成頓一下的效果,這是從非洲音樂傳承下來的節奏DNA,不可不識,也是「Bembe」的前兩拍,而最右邊的寫法就是告訴你,Groove音樂不是去詮釋譜,是譜要來試圖紀錄Groove

總之用「Good Bye」做為基礎,就可以開始聽曲子模仿,要模仿到能唱能打能奏為止

第一個範例就是Count Basie Big Band的《Basie - Straight》主旋律開頭:



當然如果是我,我就已經學完全曲的旋律節奏了!不是被動等譜,是主動去掌握Groove!

第二個範例是Clifford Brown的《The Blues Walk》前奏,這還要加上你對「3 in 4」節奏的認識,詳情請參閱「節奏篇」一書或課堂上會教:



第三個範例是Thelonious Monk的《In Walked Bud》,很好辨認,但是再次強調,要模仿爵士樂手的詮釋,而非識譜,這樣才有可能Swing,此版的歌手詮釋與即興,還有鋼琴即興都很值得學習:




第四個範例是Joe Henderson的《Mamacita》第9~12小節,這是一首F Blues,兩個版本中一個是跟小號手Kenny Dorham合作的,另一個版本是在自己名下:




請在你的Solo與Comping中,多運用上面這幾個旋律節奏,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Swing囉!因為掌握了一種常用的說話方式,當然這種「旋律節奏」還有很多,可以參閱我寫的「節奏篇」或「爵士語彙」分類關鍵字

最後一個我給學生的實戰,就是各種變形,我深深覺得其實很多人掌握不到Swing Feel,是因為找不到第一拍在哪裡,或是找到之後馬上就掉拍了,這時候如果沒有靠反覆練習與持續訓練,一下子就又跑掉了,所以知道自己從哪裡“下手”是很重要的

這部分的概念很類似我在「節奏篇」中所教的「讓即興可以從容開始與結束,不會發生三長兩短 - 「反進反出」的運球概念介紹」一文,不過要知道「從第一拍前開始」也非常重要,這也是很多人的罩門

爵士樂、黑樂、拉丁樂都有很多這種所謂「搶拍非搶拍」或「弱起拍一點也不弱」的旋律句型出現,原因就跟它們的非洲根源DNA有關,我已再三強調多遍,需要習慣它們,不要老是想著“預備起!”...

這四個變化練習就是從《Basie - Straight Ahead》衍生出來的,練好之後就會知道何時發球?何時接球?何時殺球囉!這些練習練好後,也可以針對前述其他三首曲子的「旋律節奏」來做移位練習


這種句型就是Mike Stern用在《I Love You》Chorus 4 C段即興(2:28)的節奏句型,常見於Ride與Big Band Hor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