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元旦小感 - 反正一樣都是沒聽過,可以很消極地說年輕人都不知道老歌了,也可以很積極地介紹讓他們去發現這些音樂的好,以及重要性

文 / 謝啟彬


我感覺「世代之爭」在國外非常明顯,像很多懷念八〇九〇年代的音樂人,發表意見的時候總是會容易觸怒年輕世代,覺得他們總是覺得以前他們聽過玩過的音樂比較好,現在的音樂都不怎麼樣,或是感覺不好聽、質感不夠云云

所以他們這種就會被嘲笑為Boomer,然後Boomer就笑年輕世代是Gen Z之類的,反正都沒啥好話

我們比較開放,在華文世界一樣會有很多老人覺得年輕人在聽的音樂聽不懂,或是崇拜的藝人偶像很爛之類的,然後他們講的那些音樂或音樂人,年輕人都沒聽過


所以重點在於年輕人都沒聽過,而不是年輕人不懂聽。我一樣遇過很多年輕人在聽爵士樂、聽西洋Hip Hop、聽J-POP、聽K-POP、只聽西洋音樂不聽國語歌的啊!這真的沒什麼,這時代口味多元,理應多元呈現,讓各種音樂都有機會讓更多人聽見

我們的職業跟專業,經常會讓我們可以縱橫古今、觸類旁通,甚至幫大家找到很多原來沒注意到的細節,尤其是傳承,我們相信一個音樂人在創作時,會將他長久聆聽與學習的內容,潛移默化進他的創作或演奏演唱中,不只是爵士樂,各個時代的流行音樂也都能找到很明顯的時代風味,以及技法特色


所以基於這樣的理由,大部分的網友覺得我們在介紹的音樂是冷門的,少見的,當然,因為台灣是個很小的社會,政治經濟娛樂生活新聞都是連動的,很多人要存活就是用蹭的,久而久之也就會淺盤化,淺盤化的意思不是開地圖炮說現在的音樂都不好,而是很容易炒短線跟蛋塔效應 - 什麼都熱門一下但很快又換了、風向又變了

所謂的冷門、冷知識,是主觀認定,對我來說沒有冷門熱門、冷知識熱知識,該知道的就要知道,是重要的就是重要的,這其實也是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官網與相關網路平台,持續存在的意義

舉例來說,如果有在聽或學J-POP或K-POP的學生,我都會教他們要回去聽影響那些樂手與團體的音樂,這樣他們就能掌握到那個味道,反正一樣都是沒聽過,可以很消極地說年輕人都不知道老歌了,也可以很積極地介紹讓他們去發現這些音樂的好,以及重要性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流行音樂都是風水輪流轉,所以你以為已經過氣或過時的音樂,其實總是有線索可以牽起來的,譬如從所謂日本八〇年代的流行音樂中,大眾媒體稱其為City Pop,但我們卻能從那邊切進去介紹,影響日本人的八〇年代美國R&B、Soul等


而像我兒子聽Hip-Hop聽到上大學了,我跟他說你跟我分享的經典,都是你還沒出生前就已成為經典,當你進入到那些聆聽同好社群,或是到日本、歐洲、美國那種有「整理控」精神的環境中,這些經典都排得好好的等你去發掘,而這些Hip Hop音樂人從小到大聽的音樂如Jazz、Blues、R&B、Soul、Funk...等,就是他們創作與取樣的養分,這是我們望塵莫及的文化層面,但如果你想學,你就得努力去充實那些音樂知識

或是最近被簡化成Yacht Rock的八〇年代R&B、Soul,其實不就跟前兩段是同樣的歷史背景嗎?所以你叫同一個年代的音樂AOR(成人抒情搖滾)、West Coast Sound(西海岸之聲)、Blue Eyed Soul(白人靈魂樂)或遊艇搖滾,其實分類反而沒有意義,延伸聆聽與系統聆聽才是重點


要不然你說Synth Pop也是八〇年代啊!為何不倒過來說,八〇年代就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音樂年代,然後不同樂手創造出來不同的音樂作品?你甚至可以發現當他們做“演奏曲”時,就變成了Jazz Fusion,所以,不要追逐名稱,那頂多是個引子,要認識那個時代的歌手、樂手、製作人點將錄,以及什麼影響了他們?才是重點


在台灣,即便是老音樂,還是有很多這片土地上的人沒聽過,我們之前也沒聽過啊!這是歷史因素使然,所以既然都是沒聽過的、值得學習的,那就放開心胸,當作認識新朋友一樣來認識它們吧!

歡迎在新年度2025繼續支持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


寫於2025.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