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大戰:安道爾」(Star Wars: Andor)影集第二季(Season 2) - 星戰衍生劇外傳的巔峰造極之作,每個角色都有故事,無數小故事匯流成歷史巨流大故事

文 / 謝啟彬


從上週開始,每週三下午就是期待Disney+一次推出三集的「安道爾」(Andor)第二季啦!因為美國時間首映是週二,以台灣時間來講就是週三,共十二集,一週釋出三集新的,一次看個夠!目前第二季前三集我覺得很棒!

以我這年紀的人來看「安道爾」(Andor)第二季,根本就是在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地下反抗軍,對抗納粹德國的星際大戰版,只是那個盟軍變成是反抗軍的地下組織領導人們,指揮調度一群間諜之間的「身不由己」與「時勢所趨」啊!

為何這麼篤定的原因,是因為高曼星(Ghorman)上面的地下反抗軍,竟然操“外國語”?而那種外國語極像法語卻又不是法語(我在通行法語的國家住過六年),連動作與語氣都會讓你相信那是某種歐洲語言,演員看起來也有不少是從歐洲找來的非美國人


星際大戰的這組製作團隊,還花時間去重新設計出外語系統,並要寫進劇本裡,要求演員們用虛構的外語演戲,又要聽起來像歐洲語言,這比外星語還難吧?

還有就是高曼星首都Palmo是結合法國首都巴黎,跟其他瑞士或奧地利等歐洲城市的風味,街道窄小狹長但是建築物外觀美麗,也用街上行人的服裝打扮,告訴你這就是時尚之都,不過跟Palmo差一個字的Palma,在現實生活中也是西班牙一座城市的名稱,這字就是手掌的意思

3C家電、家具與建築物的設計概念,很像那種包浩斯主義影響的德國廠牌家電,或是北歐極簡風格家具或是三宅一生的服飾,「安道爾」的美術組、道具組與服裝組,實在強大到令人瞠目結舌啊!


目前是第二季四五六集,這個劇本與劇長的設計也蠻厲害,感覺上三集影集剛好是一部電影的長度,而且每三集之間都剛好隔一年,所以屆時等於大家看完四部電影,也更了解事態變化的意思,3x4=12,1x12=12,然後當然就沒有第三季了,因為準備要接到「俠盜一號」(Rogue One)電影的情節上囉!

網路上查了資料才知道是每三集由一位劇本作家負責,所以共有四位編劇參與,導演則是前六集同一位,後六集再由另外兩位執導


「Andor」(安道爾)第二季7、8、9,很棒!逐漸走向高潮!劇情不紊亂,主軸清晰,核心關鍵字是「犧牲」 - 每個人為了達成自己想要的,不管你要革命、反革命,都得有犧牲,才有成功的可能,十二集中的前九集,每個人都已經”輪流”失去了重要的人事物

參議員終於在這三集中,親身經歷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句話,必須要行動,一定要眼明手快,甚至要心狠手辣,要不然下一個被幹掉的就是你,當然熟悉正傳的影迷,就會知道她後來在反抗軍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基本上本劇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地下反抗軍,對抗德國納粹入侵的即視感極重(Déjà vu⋯我也撂個法文),而「諜對諜」與「被利用、被背叛與對立面雙方都感到強烈無力感與被支配感」的張力經營得很夠

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也表露在統治者控制媒體,甚至干預傳播上,民意代表中有為人民發聲的,但也有為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值得一提的是:星戰宇宙中知名的角色:歐嘉納議員在此衍生劇中換人演了,只是電影「俠盜一號」(Rogue One)又會接回正傳電影九部曲第四集(當年最早問世的第一集)一開場劇情,又會是原來的演員,不過老了一些胖了一些也是正常啦!(星戰宇宙本就是虛擬故事)

有些人物一直到後半段才”相認”,但被盯上的一方卻從來不認識盯他的那一方,觀眾卻是明白那股動機甚至仇恨的,而有些人物也浮上檯面,此故事線中也有一個重要角色,在7、8、9集中登場囉!令人滿心期待!


終於在忙碌之餘,將Disney+上「Andor」(安道爾)第二季的最後三集完結篇看完了!真是一氣呵成,一個月的播放期限,卻是相當於四部電影的份量,一次釋出三集,而且每三集一位編劇、前六集同一位導演、後六集再另外兩位導演各連續導三集的設計,看得非常滿足!

同樣的在不爆雷的前提下,我們還是要知道從這裡就是接到「俠盜一號」(Rouge One)的劇情,而「俠盜一號」就是直接接到當初「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 - 也就是七〇年代首度出場的星際大戰主要人物:莉亞公主、路克天行者、韓索羅、黑武士達斯維達、R2D2、C3PO...等最主線的劇情連貫

當然完全不用爆雷也知道。卡西恩安道爾最後就是因為取得了死星的關鍵弱點情報,在「俠盜一號」中,與死星設計者的女兒一起壯烈犧牲了,也因為這樣,反抗軍才能擊敗帝國,而「安道爾」兩季就是這位地下英雄的前傳,很多「俠盜一號」中沒講清楚的在電視影集中都交代得很清楚

自然就因為如此,這部劇真的是大時代中的不平凡小人物種種寫照,而且是所謂反抗軍中屬於地下組織、情報、間諜、特務的底層描述,像是以古董商作為掩護的情報頭子魯森,與他視同女兒的得力助手克蕾雅、偏激的反抗軍友軍索、從暗中支持變成反抗軍領袖的參議員蒙、她的表妹也是情報員維兒、卡西恩的女友碧斯、卡西恩的盟友威蒙、帝國防治局的暗樁朗尼....連被改造的機器人K-2SO都有故事!


所謂的反派當中,帝國防治局(ISB)的女性官員戴卓拉太想自我表現力爭上游,結果卻挺而走險,在政府組織裡頭橫向串聯,甚至把不知情的媽寶男友喜瑞爾送去出任務,男友最後發現他力求表現的任務竟然是被騙,整個陷入絕望的境地,令人感到心痛

連帝國官員都各懷鬼胎、各自算計、各開發各自的計畫(陰謀),想要討上級譬如黑武士達斯維達,甚至是白卜廷皇帝的歡心,結果後來都沒好下場(戴卓拉米羅最後被關的監獄自然又是個彩蛋,有看過第一季的觀眾絕對會大喊一聲:啊!這就是...)

基本上有關帝國防治局(ISB),你可以帶入所謂極權政權或是獨裁國家,對於反對勢力的監視、控管,甚至是操弄與認知/反認知作戰,但是其實反過來看也差不多,所謂的反抗軍聯盟也有許多政治勢力的結合,尤其像卡西恩是個情報員,他跟魯森一樣必須殺人不手軟,連同一個陣線的人沒用處了,一樣得就地幹掉,或是盡快掩滅證據等

也就是因為如此,第一季加上第二季,很多困難的任務都是男主角在出,所以他已經進入心理上的極度疲乏、甚至是厭倦如此這般地出生入死,但是又因為他能力很強又被同儕信任,所以每次都當先鋒打頭陣去完成任務,或任務就直接掉到他頭上,義無反顧


第二季把這種「掙扎」與「犧牲」,描繪得非常入木三分 - 明明不想再做了卻又因為責任感與帶給人們希望,又繼續下海去冒險,但是因為本劇的主創是美國知名的編劇與監製Tony Gilroy,他實在太會說故事,就我的印象所及,十二集中對於該交代的角色的心境變化,他一個都沒漏掉!連所謂的配角或是支線,第十二集最後一集中用幾個畫面就交代完畢了,實在太強!

聽說本來電視劇想拍五季,但是因為“後續卻先拍”的「俠盜一號」電影拍攝,已與“先行卻後拍”的「安道爾」影集時隔六年以上,Tony Gilroy說這樣會讓飾演男主角的墨西哥男演員Diego Luna很難演,因為他實際上會變老,但影集跟電影的時間軸限制卻要他一直保持在特定的年紀,就算有再厲害的電腦特效,都藏不住自然時間的流逝,因而確認為兩季就完結

所以真的很平均,也真的讓每個小人物都有話說,包含連高曼星上的反抗軍民們都是,而之前我有提到因為影集中真的找法語演員來演,又重新發明一種虛構的新語言,所以會有相當的二戰法國地下反抗軍對抗德國納粹軍隊的既視感


但其實因為編劇的考據非常廣泛而嚴謹,網路上也有很多影迷說可以看到譬如北非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革命運動、俄國革命、法國大革命、中南美洲各國的獨立革命、茉莉花革命、東歐中亞的戰亂...以及人類史上與世上曾發生過的反抗暴政行動等

所以我說你要投射說ISB也像美國中情局CIA,或甚至是大英帝國、荷蘭東印度公司、蘇聯政府那樣,曾經在世界各地顛覆策動各種對抗當權勢力,最後以他們的利益中心為主也行,就不一定光指德國納粹或是世界上其他獨裁政權了

所以當然喜歡「科幻」成分的星戰迷,可能會覺得沒有那麼科幻,甚至我覺得「阿蘇卡」、「侍者」都還帶到原力與女巫、邪術等等,「曼達洛人」感覺是古代善戰族群的傳說之類的,而且主創強調完整為「星戰正傳四前」說個好故事,整部「安道爾」就非常深刻描繪各種人性的糾葛與情勢的變化


至於服裝道具拍攝等等,都毋庸置疑地好,網路上已經不少影片在解析拍攝角度與鏡頭分割的語言、光線等,有許多刻意與先前呼應的對應與反射,而像在雅汶星上的反抗軍聯盟基地,從一開始像是游擊隊的據點,慢慢提升戰備成為具有軍事力量的重裝備設施,光是那些戰鬥機、運輸機跟地勤人員的「舊化」與「真實感」,可能就跟原來星際大戰的“高層”冒險情節與奇幻旅程,在設定上感受很不一樣囉!

音樂也是很厲害,Nicholas Britell的原創音樂在第一季就聽得到,而第二季時因為檔期緣故由Brandon Roberts接手,他用電影配樂的手法配電視劇,不只有很多緊張懸疑的橋段,也甚至要跟著服裝、場景的設定,做出各種虛幻卻寫實的音樂,譬如貴族宴會時的音樂、議會開議時的音樂、低端人物環境的音樂、農牧時的音樂、戰鬥時的音樂...等等,很有臨場感,不只管弦樂,很多時候加進了電子合成樂與音效的編排,這配樂在星戰衍生劇中,表現可謂名列前茅


Nicholas Britell所寫的「安道爾」(Andor)主題,也是「調式互換」(Modal Interchange)技法的佳作:結合了Aeolian和絃與旋律的深沉,又加上Dorian和絃與旋律的時而帶來明亮與希望,但旋即又灰暗下去回到Aeolian,短短的主題就把「安道爾」系列的關鍵句:「Rebellions are built on hope」(反抗軍是建構在希望之上的)的火種極難點燃,但一點了之後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境,給表現出來了



片尾跑字幕時還有個音樂上的小彩蛋:Brandon Roberts最後的配樂,是帶著悲劇卻安詳的感覺,搭配著原來費瑞斯星球上的打鐘聲,曲名是《Bix's Message》,然後逐漸堆疊上揚又加厚管絃色彩,進入緊張懸疑的橋段

緊接在44:00直接跳接到John Williams所寫的「星際大戰」(Star Wars)正傳四五六的第六集(原第三集)主題尾段《Finale》(也就是「絕地大反攻」的結尾,前面還有「星際大戰」與「帝國大反擊」),然後以輝煌的終止,告訴大家:「我們是正宗星際大戰的系列喔!」


其實「安道爾」影集銜接的是電影「俠盜一號」,而「俠盜一號」的配樂作曲家是另一位好萊塢知名的Michael Giacchino,他當時是以救火隊之姿來緊急救援「俠盜一號」的配樂,原因就是後來Tony Gilroy介入,把幾乎拍好的電影重新“整修”了一次 - 劇本改寫之後又進行大量重拍

Tony Gilroy也擔任了原導演Gareth Edwards的副導,製作期上的變動調整,使得原本預計要配樂此片的法國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因檔期無法配合而退出,製作公司趕緊找到剛忙完「奇異博士」的Michael Giacchino來救火,他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要寫出全新的配樂,有些劇中橋段就用原來John Williams的音樂來填補

但Michael Giacchino還是很有才華的,即便自謙是向原作曲者John Williams致敬,但他還是發揮了自己的特色,以及他的“救援投手”傳奇,我們在之前的爵士原力講堂之迪士尼動畫經典配樂中,曾介紹過Michael Giacchin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