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因知道富田惠一是米希亞(Misia)《Everything》的編曲人或KIRINJI的提攜者就滿足 - 當注意力只放在歌唱旋律上或歌詞上,或是所謂常見的「哈日」「哈韓」「偏聽」「粉絲聽法」,你就聽不到背後音樂怎樣在運行?
文 / 謝啟彬
帶聽力團班學生認識與學習富田惠一作曲與編曲的《香りと影》副歌段落,解釋了什麼是SubV9b5(#5)的聲音,以及SubV7(bII7)的原理,學生應該要直接在樂器上操作,而非用「看」的,因為用看的第一個會看不懂,第二個是會被音程度數與同音異名等「一樣是用看的」的視譜習慣誤導
另外一個衍生出來的狀況就是,吉他手在自身樂器的指板上還不夠熟悉時,通常會只有基本和絃的按法位置可以選用(就是剛開始學民謠吉他自彈自唱時的程度),譬如G7會,但是Db7就需要去查一下和絃指法表之類的工具,然而其實兩者是同一個和絃只是不同根音而已(上聲部兩個音都是該和絃的3音與b7音, 先取這概念)
所以這就是想認真學音樂的人需要定期跟老師上課的緣故,因為只有靠自己有限的音樂知識與樂器技術,你就碰觸不到更上一層的音樂知識與樂器技術,這是法則
譬如前面講的G7跟Db7其實是所謂互為代理的屬七和絃一樣,知道這個比你知道這個技術叫不同的各種名詞,還要重要!(降二代五、三全音代理屬和絃、德國增六和絃[有限制]、法國增六和絃[有限制]、SubV7....等等)
而理解和絃進行都是一組一組的,會比只知道單一和絃然後死記硬背他的原理與功能還要好,譬如Dm7-Db7-CMaj7就是Dm7-G7-CMaj7,這種用法在實際音樂上很常見,只是因為之前你的注意力在歌唱旋律上或歌詞上,或是古典樂常見的繁雜技巧,或是所謂常見的「哈日」「哈韓」「偏聽」「粉絲聽法」,你就聽不到背後音樂怎樣在運行
而日本的R&B/Soul比較常見的特色,就是華語流行歌中缺乏的,因為我們是台灣人,所以我們深切知道這樣寫歌或編曲,會嫌麻煩或被嫌麻煩,或因為技術門檻而做不到
像此曲的Bass就非常“跳躍”,所以我們在教音樂時具備的是強大的中心思想,以及很強調的步驟,不是一下子聽這個一下子聽那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