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7 - F/G - G/F - Em7...類型和聲聲響是80's Pop Music其中一種常用技法,所謂的樂理其實隨著時代累積與演進的,用法上也能反映出時代氛圍

文 / 謝啟彬



這兩週教的Dm7 - F/G - G/F - Em7...類型和聲聲響,可先聽多一點Michael Masser的作曲,你可能不知道(我以前也不知道)很多世界級經典超級冠軍金曲的作曲者,背後都是同一人 - 麥可梅瑟,我已經整理很久了但一直沒空寫成文章,只寫好此系列第一篇Barry Mann跟Cynthia Weil,與第二篇George Merrill與Shannon Rubicam的作品介紹


這種聲音當然不是他獨創,但是因為這包含在他的成功方程式的算式內(我已經中了「破案天才伽利略」湯川學/福山雅治的毒...),所以檢視與研究許多他知名的作品,就容易找得到這些和絃與走法,富田惠一的編曲甚至有變形,老師也有教,有機會也一定能找到英美系的前例


屆時在爵士原力講堂第三個與第四個主題中,這種聲音會出現愈來愈多,尤其在J-POP中,J-POP學這些「樂理」很少是在音樂學校中,而是所謂的業界標準,每個製作人或編曲都有他年輕時大量吸收的西洋流行音樂資料庫


在台灣分享這些,常會被年輕人笑說都在懷舊他們沒聽過的老歌,因為還沒出生...其實我們的態度非常「古典音樂」,我們不會笑說幾百年前的莫札特或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老掉牙”吧?相反的裡頭還有很多可以學的,只是那個切入點不一樣

只是我們很不喜歡古典一直古典、哈日一直哈日、動漫音樂一直動漫音樂、搖滾一直搖滾、爵士一直爵士...人類文明與世界發展不是真空的,怎可能每種音樂都是一罐又一罐的密封罐?

以「大歷史」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史不是只有談哪個偶像明星或是哪首記憶中的老歌而已,和聲節奏旋律的演進,甚至樂器加上科技的演進也一樣重要(我之前寫電鋼琴、合成器、電吉他發展史也是根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其實這些內容以前我們在台灣都得靠摸索的,以為找到答案了結果認識的前輩說他們也是靠摸索的


出國唸書六年時有次剛好有個機會,跟學校裡頭教編曲與和聲的專家 - 比利時老師分享,我從台灣帶過去的九〇年代華語流行歌曲,曾經留學美國Berklee的Leon Lhoest老師(後來當上系主任)一聽就說「聽起來很八〇年代啊!」(他的意思就是寫作手法與編曲技法很像八〇年代的西洋流行歌曲)

三十年之後,這句話我到現在還清楚記得,也謝謝老師的教誨,因為現場全都是外國同學只有我是台灣人,外國人同學大概覺得一點都不稀奇,但是因為他提供的方向,我就會開始去注意,也因此才逐步發現這些脈絡


所以我跟凱雅老師經常被學生問到:我們學的東西是不是全都是在國外音樂院學到的?有太多不是,但是老師們幫我們打下很好的基礎,以及持續研究的能力,也因為回國後都先從大學跟藝校的流行音樂開始教,所以花了非常多時間備課爬梳找資料


其實像前述我已經介紹的其他同時代作曲家,或是Burt Bacharach、Barry Manilow、Richard Carpenter、Boz Scaggs...等等,在七〇年代後期到八〇年代中期左右,都會有一種寫歌作曲的時代氛圍,譬如大家有空的話,可以聽聽或採譜分析Kenny Rogers的《Through The Years》,,以及Boz Scaggs的《We're All Alone》(更有名的版本是Rita Coolidge唱的)馬上就可以聽到跟《The Greatest Love Of All》很類似的和絃進行,也就是上週教的和絃進行與聲響,聽聽看是不是都寫在類似位置呢? ^^


而很重要的是,原來還有更多屬於黑人音樂、Groove音樂的面向(台灣說動感快歌),我們也藉此打開了歷史寶庫的大門,繼續挖下去,而這種「嗜好」或是「專業」或是「研究方向」在本地還是很冷門很新穎的(“聽團仔”可能就覺得全都是沒聽過的老歌而興趣缺缺了,呵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