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實論與歷史觀而言,傳統爵士樂手就是喜歡在大調當中有b7與b6的聲音(對應主音來說),所以以C大調為例,在解決時,用G7回CMaj7,會出現Bb與Ab的聲音,那就是G7的#9與b9的聲音,如果是SDM(Sub-Dominant Minor),功能等於D(ominant),在IVm上聽起來就像是4與b3,如果是Fm就是Bb與Ab
所以我其實會覺得英文網路世界的爵士音樂教育影片,蠻多會講Back Door,也就是bVII7,那是對應原本正常解決V7 - I(Front Door?)的變形,也就是bVII7 - I,但bVII7其實就是IVm/原調性之b7音為根音(應為bVII9),也是SDM之一種
特別講一種Back Door或許是為了區別的一種暱稱,但是如果知道bVII7 = IVm = SDM = D,那管他是門是窗?都可以解決回Tonic,這樣歸納不是比較好懂嗎?而不是IVm一種,bVII7一種,甚至IIm7b5 = IVm6/6也是可理解的轉位而已
而bVII7對應原調性的b7與b6,就正好是1跟b7不是嗎?譬如C大調中Bb7的Bb跟Ab就都是最重要的聲音與聲響,如果是Bb9那就加上原調性的C,如果是Bb9#11就是加上原調性的C跟E,反而比較簡單
所以#9 b9會這麼被頻繁使用,不能一直從樂理紙上談兵來推敲,而是一種「即興時解決句子的“降落法”」,本部影片就是根基於此拍攝而成,換句話說V7#9b9也是一種SDM的感覺,跟IVm、bVII7一樣聲音,所以爵士樂手用這樣的句型即興,不管是D - T或是SDM - T,兩者都可用且很好用的道理
然後其他副屬和絃(Secondary Dominant Chords)的同方法運用,其實也就是更強調那種假性轉調的感覺,因為原本聽起來就比較像回到Minor Chord的聲音,所以也很好用,爵士棧上還有太多的實例,不管是即興採譜、編曲採譜或作曲採譜,比較是因偏好、習慣與音樂風格發展所形成,而非根據理論推算
在進入b9、#9音的“樂理”之前,你聽音樂了嗎? 這些聲音早已存在於許多名曲中
[爵士行動小教室] 升九?降九?降十三?...為什麼爵士樂看起來那麼複雜?其實,道理很簡單,弄懂就快囉! (影片)
[爵士行動小教室] 準確練習#9-b9-1的“綁兜”(Bundle)聲響,將能幫助你準備發出爵士樂手經常使用的即興聲響! (影片)
[爵士行動小教室] 浪潮般的b9 #9音 - 感受屬和絃上能製造出來的更多迷人起伏吧! (影片)
從聽出#9-b9的旋律線條找到屬七和絃位置的十一首流行歌曲範例
更多有關 More about #9 b9
更多有關 More about SDM
[爵士行動小教室] 升九?降九?降十三?...為什麼爵士樂看起來那麼複雜?其實,道理很簡單,弄懂就快囉! (影片)
[爵士行動小教室] 準確練習#9-b9-1的“綁兜”(Bundle)聲響,將能幫助你準備發出爵士樂手經常使用的即興聲響! (影片)
[爵士行動小教室] 浪潮般的b9 #9音 - 感受屬和絃上能製造出來的更多迷人起伏吧! (影片)
從聽出#9-b9的旋律線條找到屬七和絃位置的十一首流行歌曲範例
更多有關 More about #9 b9
更多有關 More about SDM
%E4%B8%8A-1.jpg)
%E4%B8%8A-2.jpg)

%E4%B8%8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