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巴布狄倫(Bob Dylan)的另一種面向

文/謝啟彬


新聞來源:http://blog.udn.com/hurt633/4886784

這些叔叔伯伯大哥們可能真的不太瞭解,Bob Dylan的音樂影響本來就有來自黑人的部份,上過我的課的同學就曉得:

1. 在Jazz裡頭,不變、不即興才反而不對
2. 在Soul裡頭,「歌詞不變旋律變」反而是一種常態

可是我們這些文筆很好的老文藝青年叔叔伯伯大哥們,都還是留在對流行文化與偶像的崇拜上,認為「重現經典」才是唯一表現方式呢!而且切入角度都是歌詞,也就是文學性的部份。

文學性絕對不用懷疑,但是還有音樂性的部份呢?

很奇怪,Led Zeppellin的吉他手Jimmy Page說:我們當時跟爵士樂手一樣,每天晚上都是不同的即興、不同的碰撞,這也是搖滾樂的精神。如果說,搖滾樂的精神就是打破窠臼、突破制式與傳統,那,我們怎能要求搖滾樂手每晚、多年來都做一樣的事情呢?還是這背後有強大的“賞樂觀點”在支撐著呢?

這時候就會有一位不願具名的老前輩,抽著煙對我說:「老弟,不管年紀大或年紀小,觀眾只要是聽到熟悉的音樂或前奏,勢必都一定會興奮的,其他的都是多說的而已~」

這觀點或許有點"硬",不過或許也可以花點時間思考~


延伸資料參考:可能我們都還在起步階段—對於各種成熟音樂類型之間的相互瞭解與認識


影劇新聞:New Bob Dylan song debuts with trailer for Cinemax's 'Strike Back'

(其實我是看影集時發現的 ^^)



Indeed, the "New" song of Bob Dylan's "Early Roman Kings" released in late 2012, IS AS THE SAME AS Bluesman Bo Diddley's “I'm A Man”, only the voice and the lyrics are different.

But it's the nature of the Blues right? You can add up Muddy Waters'“Mannish Boy” and Willie Dixon's “Hoochie Coochie Man” (Written by Muddy Waters), Blues musicians "borrowed" licks, riffs, arrangements and forms even the same keys from each other.

So how come people know Bob Dylan more and even only? Or I know it because I am a Jazz Musician? :P


台灣老文青的最愛—巴布狄倫2012下半年發的新歌,不論在編曲、曲式、使用的樂句與伴奏上,完全就是老藍調樂人們的複製版,可看上面英文中的歌單。

要聽這些歌的“黑人原典版”,可以看「藍調傳奇」(Cadillac Records)這部劇情片(Beyonce監製,台灣只有發DVD),我會注意到就是因為我在課堂上教過這部片的內容,電影是根據芝加哥知名藍調廠牌Chess Records的故事改編的。



不過或許這就是藍調音樂的實際狀況—大家互相借來借去的,兄弟朋友鄰居同團的,但世人認識Bob Dylan的還是比那些老前輩多很多,智慧財產權也不一定能保護到編曲或前奏、伴奏,更何況那些老黑人們早就上天堂了!(註:不過也有前輩很生氣控告後輩而告成功的,詳見「Cheryl Lynn的《Got To Be Real》跟The Emotions的《Best of My Love》為何聽起來那麼像?除了音樂風格外,還有一些牽連,跟Earth, Wind & Fire有關係」)

或許,這也是爵士音樂人比較容易注意到,因為我們一直會去注意上述的樂句、動機、編曲、曲式或甚至調性吧?

順道一提:英國搖滾樂團Rolling Stones在電影中有被“演”出來,而電影尾聲也提到了許多搖滾樂團後來被藍調樂手控告抄襲剽竊的史實。






延伸閱讀:



從李泰祥老師的逝去再論「西體中用」的台灣流行音樂傳承與發展方向

Cheryl Lynn的《Got To Be Real》跟The Emotions的《Best of My Love》為何聽起來那麼像?除了音樂風格外,還有一些牽連,跟Earth, Wind & Fire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