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在台灣教學生或演講,我常問大家,你認識Michael Jackson嗎?很多人馬上就回答,當然認識啊!但是當我講出一些R&B/Soul的經典名曲時,大家就一臉茫然一頭霧水,因為大家都只記得那些反覆被推播、大眾傳媒不斷反覆的“快歌”、“舞曲”或“主打歌”,但是很多“隱身”在他跟製作人Quincy Jones合作的“兩張半”專輯「Off The Wall」、「Thriller」、「Bad」中,譬如像是《I Can't Help It》、《It's The Falling In Love》、《Human Nature》、《P.Y.T.》、《I Just Can't Stop Loveing You》...等等,這些“慢歌”、“抒情曲”背後都大有文章,也是我們常講的西方流行音樂的Standards,不同世代的後輩都熟悉這些曲子
啟彬老師常舉一個例子叫做「影印論」,用原稿影印會比用影印稿影印要更清楚,意思就是需要溯源而上去找到原曲是哪兒來的?特色是什麼?可以學到什麼?而凱雅老師每天在教課就是用一樣的力氣,為學生不只充實技術,也補足常識,這真的不是買一本書、看一篇文章、看一部網路影片、做一些筆記,就可以馬上學會的
譬如,可能有人會發現我們經常把R&B/Soul寫在一起,那到底什麼是R&B?什麼是Soul?不是二分法,也不是綜藝節目上的簡化示範表演,而是R&B/Soul是同一種音樂類型,有時候R&B的特色(基因)會比較彰顯,有時候Soul的特色(基因)會比較彰顯,有點像一對夫妻有兩個小孩,一個長得比較像爸爸,一個長得比較像媽媽,但你無法一刀切說,對哥哥就是長得像媽媽,妹妹就是長得像爸爸,或是哥哥就是爸爸的複製品、妹妹可以假扮媽媽...的意思
在台灣的分類方法,比較像是「國語歌」與「英語歌」,或是與「日文歌」、「韓文歌」...那樣的聽音樂方式,或是「我是聽古典的」「他是聽爵士的」「你是聽搖滾的」「聽黑樂的反而是喜歡嘻哈文化的舞者或DJ佔大宗」,關於「音樂背後運行的那些原理與方法」,就很少人在教,我們自然是這少數中的少數
譬如聽古典音樂或學古典音樂的,就很少在探討這段音樂的旋律是搭配什麼和絃,或是和聲連結的巧妙、旋律寫作的厲害等等,因為古典人“以為”這是研究爵士樂時才會用到的方法,但其實在爵士樂、流行樂與配樂的領域,這都是家常便飯,古典音樂的分析對我來說通常都“太大塊了”,不然就是引經據典但卻沒有解釋音樂上真正發生了什麼事?
反過來我也遇過不少說自己是狂熱爵士樂迷,或是感覺知道很多爵士樂手生平資訊的學生或樂手或聽友,什麼誰誰誰現在在跟誰合作?紐約有誰?巴黎有誰?.....云云,但是當我問到他們對於古典樂的基本常識與曲目時,他們一問三不知,後來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明白,原來這些人在聽爵士樂時跟聽金屬樂、搖滾樂......一樣,會有一種隱性的“資訊差優越症”,簡單說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比較厲害」的心態,講實話我不喜歡這樣的態度,所以這樣的人我也慢慢敬而遠之,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於比較,而不在潛心學習
藉由社群的空間隨口聊聊(這兩天因為鼻竇炎右耳積水吃藥只能盡量休息),其實之前在爵士原力講堂中有在介紹Quincy Jones的主題中介紹「部分的」Michael Jackson,剛好最近在提到一些R&B/Soul Standards時,發現講中文的學生或觀眾並不理解「全面的」Michael Jackson
其實啟彬與凱雅也不是彷彿先知一樣,好像永遠都知道很多,我們也是一直學習一直探索一直整理才又一直發現的,先知只有在宗教裡頭才有,我們只是比較早知道這條道路、這些景點而已,就跟有的人常去日本他就變成日本通,或是我們至少去過東京後再去大阪再去福岡再去札幌再去金澤...光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日本,不是還有很多地方大家沒去過、等待發掘體驗嗎?同樣的道理
或許再來的爵士原力講堂可以來整理一下這些相關的R&B/Soul“慢歌”“抒情曲”“原唱與翻唱”“音樂內涵”的主題內容,想聽的請按讚或回應!
《I Can't Help It》
I Can't Help It (Stevie Wonder) - Chipin & Kaiya's Jazz 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二重奏在爵士原力講堂開場示範演出及現場互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