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這是華語流行音樂最強盛的時代,因為賺大錢,唱片公司敢投資,通通拉去國外找大咖樂手錄音,譬如這段裡頭鍵盤手跟鼓手很多人都認識,因為他們是所謂Michael Jackson“御用樂手”。
而老實說,這幾週在練團彩排室“旁聽”到許多目前發展重心在中國大陸的歌手音樂,個人真的覺得樂手世代縱有交替,但其實那個音樂風格與做法,其實二十年未變啊!
張信哲 - 《心情卡片》
這基本上是同一掛樂手所錄出來的“伴奏”,所以說對作曲的概念不同,加上對和聲與編曲的習慣用法,其實還是影響了「音樂性」的多寡
這段有正式錄音之前之後樂手在玩在Jam時的場景,都被台灣的製作助理拍攝下來囉!鍵盤手Greg Phillinganes跟鼓手John Robinson都是Michael Jackson、Stevie Wonder等人,長期合作的第一流錄音室與演唱會樂手:
我大學時代好喜歡Toto的這首曲子!這不是Rock而已,也不是R&B而已,也有Horn Section,也有高段的和絃進行,當然,樂手的功力真的要很高才行,裡頭的吉他手Steve Lukather應該很多吉他小子知道,鼓手Jeff Porcaro則已經過世,他們當時都是超級流行大牌樂手的幕後樂手與錄音室樂手,風格多變,能力過人。
所以各位記不記得那時候起,庾澄慶也搞了個Super Band?試圖要走這樣的風潮,將一些"老師"級的樂手集合起來?而在五月天崛起前,鼓手冠佑(原來叫諺明)是另一個"Fusion-pop"的鼓手喲!那團叫「WHY NOT」,也是解散了!呵呵
庾澄慶 - 《改變所有的錯》
不要被MV畫面影響!XD 這首的所有幕後演奏錄音,都是在美國完成,1990年前後,台灣掀起一片流行歌手出國錄音風,或找外國大咖製作人或樂手合作等,你現在聽到的全部演奏,都是樓上的TOTO所編曲錄製的。
回想起來,當時台灣的流行音樂真的到達一個巔峰,也開始跨國合作,我記得的有黃韻玲去找GRP的樂手合作錄了一張pop-fusion演奏專輯「彩色季節」、李宗盛跟潘越雲的「舊愛新歡」也在美國錄的,張洪量去了英國錄「美麗的花蝴蝶」、張清芳也去美國與義大利錄音,優客李林找了超級大師David Foster製作、連張宇都去找John Robinson錄鼓,然後回來宣傳說這是Michael Jackson的鼓手打的云云...
然而Band Music,對我而言還是沒有起色,觀眾的注意力還是在主唱身上,其他團員要不是被冷落,要不就逐漸轉入幕後,我們缺乏很多演奏英雄,但卻多了很多"老師"..
潘越雲 李宗盛 - 《舊愛新歡》.
1986年的作品,全部編曲與演奏、錄音混音後製,都是美國製造
張洪量 - 《美麗的花蝴蝶》
以上全部,英國製造!
看到了吧?這就是「WHY NOT」,"後"五月天鼓手也在裡頭!呵呵!當年這團標榜走Pop-Fusion路線,後來也解散了,各奔東西
Why Not - 《無法度按奈》
聽聽看:當年大家出國錄音,都唯恐不知道人家是在國外錄的,編曲與錄音都好澎湃啊!哈哈~「重金打造 國際級製作」!!其實骨子裡還是非常國語歌的旋律音階與格式呀!
張清芳 - 《大雨的夜裡》
王力宏 - 《在每一秒裡都想見到你》
然後慢慢地,一些從小在國外長大的音樂人們回台灣發展,也帶來了他們合作過的國際樂手,舉凡錄音、演唱會都是,老實說人家有預算,又夠洋,搭配外國樂手出來的聲音自然也不錯呀!像王力宏、陶喆、黃大煒等人都是
這首就全部是Live Band錄音,美國錄的,不過我後來一直會聯想到接下來要PO的這首 XD
可以看看出版日期的前後,我不是要講抄襲,別擔心,我只是要講一個時期都會有種流行的樂風出現。
不過自從白爛電影「小姐好白」惡搞完這首歌之後,大家聽到就會想笑了!XD (電影中是在惡搞,大開黑白之間的玩笑)
蔡琴 - 《你不要那樣看著我的眼睛》
啊啊!竟然差點忘記講蔡琴!當年日系的波麗佳音為了爭取蔡琴進入旗下,灑下重金,邀請日本的"TOTO樂團" Triforce來製作編曲,他們所有的樂團成員還跑到台灣來錄音,聽說當時那間錄音室差點裝不下...專輯裡頭有些Rock跟Bossa Nova的曲風也不錯,是王治平(王若琳的爸爸)製作的。
其他資訊可以參考這裡 http://blog.yam.com/howardlin1/article/19091233
介紹了這些多可能年輕朋友不太曉得的音樂後,最後其實我想表達的是:台灣的流行音樂,長久以來還是留在師徒制,以及後來的一代換一代,一直沒有一個"後勤體系",足以成熟地撐住整個音樂產業的運作。
所以以前有錢,大家就拉去國外錄音,用"買"的,後來沒錢,有的就大量借用、直接套用美日最夯的音樂風格或形態,而編曲家們的功勞一直是被忽視的,甚至樂手的錄音室演奏等等,大家都把重點擺在歌手以及詞曲作者身上,後面的不用累積,出國去買(如李宗盛後來大量起用馬來西亞的樂手與編曲等)或在家買取樣片即可。
就算你出國去念哪個名校,回來,也很難以學歷壓人,或靠在國外學的東西來"移植",因為我們的生態向來就是不注重幕後的重要性,以及幕後人才的培訓。
可是我不想只是罵人,罵人誰都會,我們至少有在推動一些東西,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囉!^^
要往哪個方向去思考呢?就是希望能帶大家多學習、認識瞭解,音樂產業中的完整鏈結,以及尊重各類型音樂人,雙方都互相刺激成長~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流行音樂
「定義」需要更新(Update),也需要升級(Upgrade),不敢更新、無法升級,終究會被淘汰
為什麼我們的流行音樂走入困境?(文字版)
這是華語流行音樂最強盛的時代,因為賺大錢,唱片公司敢投資,通通拉去國外找大咖樂手錄音,譬如這段裡頭鍵盤手跟鼓手很多人都認識,因為他們是所謂Michael Jackson“御用樂手”。
而老實說,這幾週在練團彩排室“旁聽”到許多目前發展重心在中國大陸的歌手音樂,個人真的覺得樂手世代縱有交替,但其實那個音樂風格與做法,其實二十年未變啊!
張信哲 - 《心情卡片》
這基本上是同一掛樂手所錄出來的“伴奏”,所以說對作曲的概念不同,加上對和聲與編曲的習慣用法,其實還是影響了「音樂性」的多寡
這段有正式錄音之前之後樂手在玩在Jam時的場景,都被台灣的製作助理拍攝下來囉!鍵盤手Greg Phillinganes跟鼓手John Robinson都是Michael Jackson、Stevie Wonder等人,長期合作的第一流錄音室與演唱會樂手:
我大學時代好喜歡Toto的這首曲子!這不是Rock而已,也不是R&B而已,也有Horn Section,也有高段的和絃進行,當然,樂手的功力真的要很高才行,裡頭的吉他手Steve Lukather應該很多吉他小子知道,鼓手Jeff Porcaro則已經過世,他們當時都是超級流行大牌樂手的幕後樂手與錄音室樂手,風格多變,能力過人。
所以各位記不記得那時候起,庾澄慶也搞了個Super Band?試圖要走這樣的風潮,將一些"老師"級的樂手集合起來?而在五月天崛起前,鼓手冠佑(原來叫諺明)是另一個"Fusion-pop"的鼓手喲!那團叫「WHY NOT」,也是解散了!呵呵
庾澄慶 - 《改變所有的錯》
不要被MV畫面影響!XD 這首的所有幕後演奏錄音,都是在美國完成,1990年前後,台灣掀起一片流行歌手出國錄音風,或找外國大咖製作人或樂手合作等,你現在聽到的全部演奏,都是樓上的TOTO所編曲錄製的。
回想起來,當時台灣的流行音樂真的到達一個巔峰,也開始跨國合作,我記得的有黃韻玲去找GRP的樂手合作錄了一張pop-fusion演奏專輯「彩色季節」、李宗盛跟潘越雲的「舊愛新歡」也在美國錄的,張洪量去了英國錄「美麗的花蝴蝶」、張清芳也去美國與義大利錄音,優客李林找了超級大師David Foster製作、連張宇都去找John Robinson錄鼓,然後回來宣傳說這是Michael Jackson的鼓手打的云云...
然而Band Music,對我而言還是沒有起色,觀眾的注意力還是在主唱身上,其他團員要不是被冷落,要不就逐漸轉入幕後,我們缺乏很多演奏英雄,但卻多了很多"老師"..
潘越雲 李宗盛 - 《舊愛新歡》.
1986年的作品,全部編曲與演奏、錄音混音後製,都是美國製造
張洪量 - 《美麗的花蝴蝶》
以上全部,英國製造!
看到了吧?這就是「WHY NOT」,"後"五月天鼓手也在裡頭!呵呵!當年這團標榜走Pop-Fusion路線,後來也解散了,各奔東西
Why Not - 《無法度按奈》
聽聽看:當年大家出國錄音,都唯恐不知道人家是在國外錄的,編曲與錄音都好澎湃啊!哈哈~「重金打造 國際級製作」!!其實骨子裡還是非常國語歌的旋律音階與格式呀!
張清芳 - 《大雨的夜裡》
王力宏 - 《在每一秒裡都想見到你》
然後慢慢地,一些從小在國外長大的音樂人們回台灣發展,也帶來了他們合作過的國際樂手,舉凡錄音、演唱會都是,老實說人家有預算,又夠洋,搭配外國樂手出來的聲音自然也不錯呀!像王力宏、陶喆、黃大煒等人都是
這首就全部是Live Band錄音,美國錄的,不過我後來一直會聯想到接下來要PO的這首 XD
可以看看出版日期的前後,我不是要講抄襲,別擔心,我只是要講一個時期都會有種流行的樂風出現。
不過自從白爛電影「小姐好白」惡搞完這首歌之後,大家聽到就會想笑了!XD (電影中是在惡搞,大開黑白之間的玩笑)
蔡琴 - 《你不要那樣看著我的眼睛》
啊啊!竟然差點忘記講蔡琴!當年日系的波麗佳音為了爭取蔡琴進入旗下,灑下重金,邀請日本的"TOTO樂團" Triforce來製作編曲,他們所有的樂團成員還跑到台灣來錄音,聽說當時那間錄音室差點裝不下...專輯裡頭有些Rock跟Bossa Nova的曲風也不錯,是王治平(王若琳的爸爸)製作的。
其他資訊可以參考這裡 http://blog.yam.com/howardlin1/article/19091233
介紹了這些多可能年輕朋友不太曉得的音樂後,最後其實我想表達的是:台灣的流行音樂,長久以來還是留在師徒制,以及後來的一代換一代,一直沒有一個"後勤體系",足以成熟地撐住整個音樂產業的運作。
所以以前有錢,大家就拉去國外錄音,用"買"的,後來沒錢,有的就大量借用、直接套用美日最夯的音樂風格或形態,而編曲家們的功勞一直是被忽視的,甚至樂手的錄音室演奏等等,大家都把重點擺在歌手以及詞曲作者身上,後面的不用累積,出國去買(如李宗盛後來大量起用馬來西亞的樂手與編曲等)或在家買取樣片即可。
就算你出國去念哪個名校,回來,也很難以學歷壓人,或靠在國外學的東西來"移植",因為我們的生態向來就是不注重幕後的重要性,以及幕後人才的培訓。
可是我不想只是罵人,罵人誰都會,我們至少有在推動一些東西,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囉!^^
要往哪個方向去思考呢?就是希望能帶大家多學習、認識瞭解,音樂產業中的完整鏈結,以及尊重各類型音樂人,雙方都互相刺激成長~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流行音樂
「定義」需要更新(Update),也需要升級(Upgrade),不敢更新、無法升級,終究會被淘汰
為什麼我們的流行音樂走入困境?(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