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同的音樂風格,不能只有專注在自己的樂器上,你必須要有「經典」的認知

文 / 謝啟彬



演奏不同的音樂風格,就是要認識正確的groove
這就是為什麼跟學古典音樂的習慣不同
學生不能總是只有學自己的樂器
還要去深入了解其他的樂器
才能掌握即興與合奏的律動。

所以我常會開玩笑跟學生說,這堂課省你二十萬
因為當你花錢飛到巴西或美國去的時候
老師跟你講的事情跟我講的是一樣的
但是一來你聽到的是外文
二來你還要花機票食宿與學費甚至翻譯
然後因為太陌生了,所以要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去習慣,成本也就相對提高了

很多人以為「音樂」都是一樣的
但其實,音樂的一樣,應該是指
態度上的平等,以及尊重需學習之處
而不是只有學一樣,就認為自己可以觸類旁通

譬如,學古典學了很久,其實還是很難跨界
或是學習模式與表現方法、場域不同
所以需要著重的點,完全不同


像我教的這個,很多人會直接認知為
啊這是世界音樂拉丁音樂才用得到
這樣就變成冷門的
而台灣除了中西古典音樂外
就只剩下「流行」(包含演藝、娛樂)
其他的音樂類型,都「只能為現在認知的流行音樂服務」
而很難創造類型音樂市場,自然
連「維繫傳統保存經典」的概念也不會存在

看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甚至我去過的南非與馬來西亞
強調樂手才華與技術的音樂,譬如Funk、R&B、Jazz、Latin...
都至少有種「知道什麼是經典」的意識

而台灣,沒有,即便連我們都努力了很久,那個概念還是很薄弱的
所以,對的,變成錯的,錯的,變成對的
前述區域的音樂圈,在流行音樂的領域,這些我所提到的類型
都是屬於「基本功」的一部份,不管在音樂認知與外在表現上
而在台灣說要具備基本功,好像是一種多餘的嘮叨,還會被人嫌

講難聽一點,就是爛,也就擺爛,或是知道爛,但不知道是哪裡爛



原本期待學校教育可以達成的事
卻也因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陳腐保守過久
一因匱乏而開放,馬上就往短視近利的方向走去了
大家你爭我奪,求取功名利益,誰會真的認真幫下一代想?

所以,我們所學到的這些真功夫,只能繼續用「私塾」「自學」的方式來傳授了

你如果認為這是熱鬧的拉丁打擊,敲敲打打很好玩,那很好,是個起步

但是,不分打擊樂手,任何想好好演奏拉丁音樂,或是在自己創作的音樂中加入對味的拉丁元素之人,這就是該掌握的藥方了

你的音樂,借重這些扎實的薰陶,可能會變未來的流行音樂,而不是我們要如何去順應今天台灣的流行音樂



延伸閱讀:

更多自己說說

更多有關日本

更多有關巴西

更多有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