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馬太福音 = Gospel of Matthew,這名字現代多翻譯為馬修,像是好萊塢男演員馬修麥康納、馬修派瑞等,縮短版就是Mat,我兒子小時候很喜歡看一部叫「派特與麥特」(Pat & Mat)的的電視動畫,那時要買DVD才有得看,現在他長大後我去查,才知道是捷克製作的節目
基督教馬太福音的馬太,跟天主教的聖人聖馬爾定(St. Martin of Tours)是不同人,馬太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在天主教中馬太常被翻譯為瑪竇...對,你很聰明!大名鼎鼎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義大利原名就是「Matteo Ricci」;後者的名字在現代多翻譯為馬丁或馬汀,天主教徒都知道西元四世紀的「都爾的瑪爾定」(Saint Martin of Tours),據說法國第一間修道院就是他所建
我並不知道很多這方面的典故,只知道天主教世界中超多聖馬丁......聖馬丁島、聖馬丁教堂、聖馬丁醫院...等等,古典音樂圈有一團很知名的聖馬丁室內樂團,本來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團員演奏巴洛克音樂的組合,因為演出地點是在英國倫敦聖馬丁教堂因而得名;我以前在比利時留學時有不少同學就叫馬丁(荷蘭文寫成Martijn,法文寫成Martín),據說都是因為這位都爾的瑪爾定的關係
另一個很重要跟我有關的是,我出生在嘉義市東區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但這位聖馬爾定,是另外一位十六至十七世紀的秘魯天主教聖人Saint Martin de Porres,可以看聖馬爾定醫院的Logo就知道(馬跟瑪應該沒什麼差別,只是文字上的美化,跟那與娜一樣)
聖馬爾定醫院是天主教中華聖母會從中國大陸撤退來台後,原來在嘉義縣梅山鄉創設會院與診所,後來才搬到嘉義市民權路,醫院也經由修女們在美國募款而得以興建
根據網路上查到的資料,Martin de Porres是混血兒、理髮師、旅館老闆、公共衛生工作者、所有尋求種族和諧的人、動物...的守護神,他以幫助窮人而聞名,建立了一所孤兒院和一所兒童醫院
所以醫院以他為名,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我們是南部來的小孩,所以天主教與基督教在南部傳教的歷史足跡,也經常是我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像我弟弟就是出生於嘉義基督教醫院,但我幼稚園唸的是朴子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東明幼稚園,他唸的是天主教會嘉義教區附設的曉明幼稚園,一樣在朴子
順道一提,除了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外(現都改稱為幼兒園),我的故鄉朴子鎮(市)還有一間佛教高明寺經營的高明幼稚園,所以我的小學低年級生涯中,就頗有一種武俠小說的Fu,有從不同宗教的幼稚園來的同學,雖然跟相處一點關係也沒有 XD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