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習者,在學習樂理、討論音樂的時候,常落入一種「單一化」的邏輯,或是是否符合「課本」「教材」說的?

文 / 謝啟彬


當我們跟一位老師學習時,該學習的是他或她的「見解」— 對音樂的觀點,或是更簡單地說,從每個前輩如何看待音樂的切入點與實戰心法,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也可以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方法

很多人其實就是需要這種轉化的方法,就好像「江湖一點訣」一樣,沒人跟你講,你永遠突破不了盲點,或是永遠不得其門而入....或是而出,如果你是玩密室逃脫的話

光是拿我們自己來說,啟彬老師跟凱雅老師對一首曲子的看法,就不一定一樣,但是彼此都可以理解對方歸納的切入點,也就是說我是從東邊切入,她是從西邊切入

而學生就是follow你的嚮導就對了,因為你不是嚮導,你會迷路,而且通常"遊客"會有一堆道聽塗說的資訊,嚮導是負責帶好自己帶的路,而不是負責解釋別人帶過或可能帶的路,這樣就沒法專心嚮導了

我也常會跟不同背景的學生說,就好像你數理工科系的教授,對一道問題會有不同的解題法,或是不同的醫生,用藥與醫病的邏輯不同,甚至同一個陣營也會有鷹派與鴿派,這是不可能「統一度量衡」的

之所以講這些,是因為遇到不少學習者,在學習樂理、討論音樂的時候,常落入一種「單一化」的邏輯,或是是否符合「課本」「教材」說的?但是事實就是學習者知道的東西還有限,不足以解決超出他常識範圍之外的東西,更遑論只求「標準答案」

這完全需要靠「累積」,不是靠閱讀或瀏覽甚至比較、對比,就可以得心應手,加上你必須藉由實作才能累積,就跟你看過十本旅遊書都只是準備(但你也沒真的看完或熟記),等飛機降落踏上目的地,你就開始可以「印證」了

你知道的音樂知識,其實很可能無法處理你喜歡的音樂

不要偏聽偏信,不同老師的見解會啟發你的獨立思考,也會讓你收穫豐盛有所得

盡量不要在嚮導帶路時,一直問「可是我聽人家說還可以走哪條路耶!」「不是還有什麼地方沒參觀到?」「這裡我脫隊一下,如果沒有跟上你們那就終點見囉!(不是會迷路或回到起點才對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