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性級數分析要會,但是不同調性的和絃與其級數,以及和絃組成音也都要懂更要熟練,不是「什麼調都想成一個調就好」

文 / 謝啟彬



Manhã De Carnaval (Black Orpheus)

早期的版本如Stan Getz等,是以F小調來演奏,後來很多調性都會被選擇,譬如文末的三版本分別是:

1. D小調 2. G小調 3. A小調

我在教學生的時候,會去平衡台灣兩種學習音樂的脈絡之下所產生的誤差,第一種就是固定唱法,第二種就是首調唱法,這兩種認知對於認知和絃與調性與級數,基本上都是負面的

第一種就是典型的古典背景學習法,知道很多實際上的音高,但是不熟悉和絃與每一個和絃在一個調性內所代表的級數;第二種就是典型的流行背景學習法,都先從Do Re Mi Fa Sol開始,然後就只會一個調,其他調都視同為C大調,然後再依賴吉他移調(Capo)或鍵盤移調鍵(Transpose)

而兩者統一的弱點就是對和絃的認知不夠,對和絃的認知不夠,就很難像西方人那樣即興,因為爵士樂即興就是根基於和絃進行上,所以譬如D小調,雖然跟F大調是關係大小調(Relative Major/Minor Keys),但是不能用6-1-2-3-4...去想,而是應該用1-2-b3-4-5...(後面會有變化所以先略過)

原因在於還有五聲音階與藍調音階的運用,尤其是小五聲音階與小藍調音階的交互使用(不是把所有的小調調式音階混用,而是在作曲中會有不同的小調調式音階所產生的和絃,會被相互「借用」)

回到調性,級數分析與理解是幫助你理解一首曲子的「邏輯」,不是「什麼調都想成一個調就好」,這個環節也是很多人會搞錯的一點,因為知道太少所謂的Standards,也沒有進到那個情境中,換句話說,一首曲子,譬如就用此首《Black Orpheus》來解釋,它會在“非古典音樂世界”中,用很多的調性來演奏

如果是D小調,那麼曲子的前四小節就是Dm - Em7b5 A7b9 - Dm - Em7b5 A7b9,如果是G小調,那麼曲子的前四小節就是Gm - Am7b5 D7b9 - Gm - Am7b5 D7b9,級數分析上它們都是一個小調的「Im - IIm7b5 V7b9 - Im - IIm7b5 V7b9」,這就是邏輯第一點(A小調就先省略不寫了)

但邏輯第二點就在於,你要決定自己演奏或跟別人合奏時,要用哪個調演奏或演唱,這時候就算你沒有練習過十二個調,但常用的調性與和絃進行還是要了解並熟悉的,所以為何我的結論與教法就是:你當然要知道和絃在一個調性當中所在的級數,而當你用另一個調性來演奏或演唱時,會產生出一組“好像是全新但是相對音高與距離都一樣”的和絃進行

所以要不要練愈多調愈好?當然!因為這樣你就會慢慢習慣那個耳朵上的邏輯,但是誤認為只需要知道一個調就好,那就是缺乏實戰經驗了,而有些調性就會比較困難,因為不熟,這時候爵士的練法就要學習古典的練法,盡可能掃蕩過就慢慢熟了,而且經驗上是會一個調性會比一個調性快,當然每個人的記法不一樣,但沒有捷徑


文後附上三個調的《Black Orpheus》,第一個版本是D小調,第二個版本是G小調,第三個版本是A小調,而後兩個版本還是同一位爵士鋼琴家與不同人的合奏版本,所以一首曲子的和絃進行不能像背誦文字那樣死記,也不能靠iRealB直接“方便移調”,這兩種都是老師會去糾正的壞習慣

再講更簡單一點,Em7b5跟Am7b5實際上的音是什麼?需要知道,在音樂認知上這兩個聲音聽起來一樣,但是音高不一樣,而你也得知道它們實際上是由什麼音高組成(E-G-Bb-D跟A-C-Eb-G,不要覺得這很簡單,很多學生一開始經常反應不過來),而所謂爵士樂的訓練是幫助你在找音時速度變快,可事半功倍但不是特效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