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Rodgers歌舞劇或歌舞電影版本歌曲成為爵士樂經典曲前的原來樣貌,以及所謂的「Cabaret Singer」、「Crooner」歌廳夜總會俱樂部歌手的表演形式歷史層面介紹

文 / 謝啟彬


Richard Rodgers前後與兩位搭檔作詞家Lorenz Hart、Oscar Hammerstein II皆有絕佳默契,因為這些歌曲都是要給劇中角色演唱,並希望觀眾進百老匯歌舞劇劇場或好萊塢歌舞劇電影院一看再看一聽再聽,甚至在日常傳唱的,所以他們不是只有一般人想像的「先有詞還是先有曲?」,而是一再修改潤飾,唱歌詞改旋律、唱旋律改歌詞等工作不斷在創作過程中“燒腦”

如果你有Disney+線上影音平台,建議可以搜尋觀看「謝爾曼兄弟的故事」(The Boys: The  Sherman Brothers' Story),就可以很清楚理解那個時代的作曲家與作詞家創作模式,即便兩人是兄弟且父親是知名好萊塢電影配樂作曲家,但個性截然不同加上生活上少有交集,兩人還是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工具只有鋼琴、人聲、鉛筆、譜紙,以及後續的管絃樂團與錄音棚

此紀錄片的劇情版電影衍伸觀賞:大夢想家 (Saving Mr. Banks)

要學會唱這些“Jazz Standards”的歌詞,你就能更理解英文的發音斷句與抑揚頓挫, 然後你就會「懂」Swing了!所以以前我們的爵士樂老師常跟學生說要多聽原曲,以及將歌舞劇歌曲(“美國老歌”)當成流行歌在唱的Frank Sinatra、Peggy Lee、Bing Crosby、Ella Fitzgerald、Dean Martin、Rosemary Clooney...等

本次爵士原力講堂中有舉例到的為主:

1. It Might As Well Be Spring


2. This Can't Be Love


3. Have You Met Miss Jones?


4. I Could Write A Book


5. The Lady Is A Tramp


6. My Favorite Things


7. 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


8. The Surrey with the Fringe on Top


9. You Took Advantage of Me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這些歌曲會不斷地被翻唱,所以有時候你以為“夠老了”,結果還不是真正的原版,尤其是五〇年代的「Crooners」或「Cabaret Singers」,前者意指五〇年代美國那種聲音低沉磁性性感、唱搖擺風的流行歌男歌手,也有大樂團伴奏的那種,後者就是男女皆有,中文直接翻譯就是夜總會歌手或是歌廳歌手或是俱樂部歌手

Cabaret Singers其實就是我們在台灣講的餐廳秀,雖然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到了,但是台灣人熟悉的許多大牌綜藝節目主持人,幾乎都是出身自餐廳秀(舞台劇劇團表演工作坊知名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系列」之「華都西餐廳」就是用這種形式來發展與諷刺),也就是整晚的節目要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人表演節目(魔術、雜耍...)、有人演短劇...等等,這也是從十九世紀末的歐洲,也就是知名的法國巴黎紅磨坊(Moulin Rouge)開始(參見電影「紅磨坊」),然後在英國(參見電影「啞巴歌手」)、德國、荷蘭等都有這樣的歌廳、夜總會、俱樂部,會有人安排一檔一檔的秀演出,然後還要張羅樂團來伴奏與演出等等

所以像主持人插科打諢跟串場的功力就要很強,也衍生出很多喜劇的形式像是脫口秀等等,而傳入到美國之後,夜總會的表演就非常多元,一定會有歌舞劇(音樂劇)曲目演唱會串,甚至珍奇異獸展示等等,各類音樂風格大雜燴不在話下,而進入到二十世紀後,黑人族群的夜總會或劇院也是歌唱文化、說唱文化甚至嘻哈文化很重要的發展地,像知名的紐約阿波羅劇院(Appollo Theater)就是以現場觀眾的歡呼掌聲大小,來衡量一位靈魂歌手或說故事者、饒舌創作者夠不夠強之類的,很有意思


我常跟觀眾或學生說你要想像那是傳播媒體不像現在那樣發達的年代,尤其沒有網路,觀眾要娛樂就得到這些地點才能獲得,很多地方包括台灣,早期的電影院都是多功能,也就是可以看秀,也能放電影,我爸爸成長於嘉義市,他說老家附近都是戲院,他們經常就會看到戲院老闆邀請知名的歌舞團、甚至日本的歌舞團來表演,有時候也會特別放不同語言的電影如國語片、台語片、日語片等等,當然也有類似前述歌廳秀那樣的「串燒」

甚至像早期的台灣老三台電視節目,設計的形式跟流程,都還是很像歌廳、夜總會那樣的形式喔!現在仍有少數電視台還保留著這樣的綜藝節目與歌唱節目“秀”(Show)

所以回到主題中,你覺得已經很老的老歌,可能比你想像中更老,而像Frank Sinatra,當時是帥哥偶像,很多電影為他量身定做,或更多歌舞劇再翻拍成電影,或是已經拍過的歌舞劇電影又翻拍成新版本,他“重新翻唱”的老歌可能就比較接近所謂Cabaret形式,而早期就會有分歐式管絃樂團及美式爵士樂團的編制,他活躍的年代就會有很多歌曲以Swing Big Band的曲風與模式呈現


譬如很有名的《Fly Me To The Moon》(作曲家為Bart Howard),原曲是三拍,由女歌手Kaye Ballard演唱,但是Frank Sinatra的經紀人邀請Quincy Jones重新編曲,變成超級搖擺的版本,而此曲會在1964年受到空前的歡迎,也跟1960年開始美蘇太空競賽,美國太空總署正在推動全國上下支持阿波羅登月計劃有關

所以1954年的版本才是原版?還是1964年的版本是原版?最受歡迎的無非是後者,很多人以是為原版,但其實元祖原版更早,所以同樣的,Richard Rodgers的曲子,自然要一直回溯到最原版有其難度,因為大家都只記得最有名的


特別撰寫此文,是要說明除了百老匯歌舞劇與好萊塢歌舞劇電影之中,許多曲目同時成為美國老歌跟爵士版本外,早期的娛樂形式也要理解,不然像Frank Sinatra並不像Ella Fitzgerald一樣,被公認為爵士歌手,要像Ella一樣展現高度即興的功力,是很多唱爵士樂的歌手,跟唱爵士風的流行歌手,之所以不同的地方,而像Ella Fitzgerald是兩者兼備,所以在爵士樂中也大量為後輩所仿效學習

像Frank Sinatra與Dean Martin跟Ella Fitzgerald的合作(跟Louis Armstrong也一樣),借重的就是她的歌喉



但是像跟Mel Torme一起演出時,Ella跟他就回到爵士樂即興歌手的角色,又能唱、又能Scat(擬聲唱法)即興,又能像藍調歌手靈魂歌手那樣地即興,這樣你是不是就比較清楚你是不是就比較清楚,而不會流於表面地“分來分去”“算不算爵士樂”了呢?所以我們才會常說不能用你本來的認知去判斷,因為你可能不知道,後面還有很多歷史地理與文化演變元素在裡頭呢!


可參考我寫的有關「Crooner」的解釋:





這就是「Crooner」的意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