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老師~每次上課學到一個新的概念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解鎖秘技的感覺,太快樂了!
那些和絃記號原來是這樣彈、原來是這個意思,用upper structure 去想,和弦彼此就有關聯性,原來是那麼handy,容易記,我以前都是一直在算9啊sus4啊,每彈一個就要想一下
還有屬七和弦b9用今天的方法一下就找好了」
「因為我們在基礎音樂教育或是剛開始學樂器的時候,都只有1-3-5,甚至不會講順階和絃(一個調性裡頭音階可以造成的和絃與級數),遑論副屬和絃與更多其他可以說是很基本的和絃
所以遇到9 11 13這種的,大家反而是繞遠路,因為你每次都得回到原點才開始,就跟打個比方説:你以為想去彰化八卦山大佛那邊玩,搭高鐵的選擇直覺應該是到彰化站吧?但是中部在地人就會跟你說,其實你該搭到台中烏日站,搭接駁車過去才近,高鐵彰化站在田中,是在彰化縣南邊,快靠近雲林了,八卦山在彰化市,位在彰化縣北邊
(這種例子在地理上超多,譬如南港在台灣北部北港在台灣南部、台南新營與雲林北港的出入口反而都是嘉義縣等,我以前比利時老師家住比荷德邊界,他們從小去德國邊境大都市的機會比去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多...我官網上也常有這種釋疑文章,就是想破除許多本位主義的迷思甚至是迷信與誤解)
那些音會叫9 11 13是因為計算的依據,那是指從根音到該音的音程距離(9 #9 b9 #11 sus4 13 b13...大概也就這些而已,而且只會出現在特定和絃類型上),但是『現實上』他們不一定都很遠,經過轉位或是和絃配置(Voicing)的技法的學習與熟悉,你以為很遠的其實很近,你以為路程遙遠的其實就在隔壁,這種態度先建構起來,就不會怕、甚至逃避、拒絕去學習這些技法了
重要的是那些和絃的聲音長怎樣?又該怎麼用?以及如何理解與應用比較有效率?因為台灣或甚至古典音樂教育還有個老毛病,就是演奏與樂理分開教,或以為一個是術科一個是學科,但在爵士樂以及受爵士樂影響的當代音樂,甚至西方古典音樂的“資料庫”中,到處充滿了需要認識和聲(Harmony)之處,只是我們過往在學習的分流上,被分開甚至分輕重了,以至於大家普遍看到樂理就害怕,看到延伸音(Chord Tensions)就恐懼
你是要選擇繼續恐懼下去呢?還是找到有經驗的老師可以教你善用它們的方法呢?就跟你選擇吃藍色藥丸或紅色藥丸一樣,我是老師,不是藥頭」
(圖片來源:WIKI)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