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 - 在時勢所趨的關鍵時刻中,驚心動魄的危機如何被領導者們的責任感,與命運之輪的推動化解?

文 / 謝啟彬


這部「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描述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結束 - 也就是1945年八月15日日本天皇的「玉音」即將宣布終戰投降,但是在東京的激進派陸軍軍官策劃叛變的「宮城事件」

2015年的電影是新版,1967年的舊版我沒有看過,但都是根據昭和史專家半藤一利的著作改編而成,演出的陣容十分強大,擔綱配樂的是作曲家富貴晴美(Harumi Fuuki),不過裡頭的音樂佔比不高,音樂出現時通常是很震撼的情節,而且是戲劇效果十足的管弦樂片段,她也因此片配樂榮獲次年2016年的第39屆日本學院獎音樂優秀獎


役所廣司在此片前幾年還演出過日本帝國陸軍的“死對頭” - 日本帝國海軍的大將山本五十六,可說是演藝履歷完整,重量級角色都由他來詮釋,當然,這次役所廣司扮演的陸軍大臣阿南惟幾,也是非常關鍵的歷史人物

我是先看過2018年「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電視劇版的松坂桃李,再來看2015年的此片,他演的是此片的反派 - 充滿軍國主義思想、非常右翼激進的日本陸軍參謀軍官畑中健二,前述電視劇裡頭雖然也是軍職,但是是文官,又是演男主角,自然溫柔良善許多,此部電影中可以看到他演出極端激動而爆青筋,以及最後絕望時的黑眼圈憔悴悲劇形象


本木雅弘飾演昭和時代的日本天皇裕仁,可能跟改編劇本有關,導演將其塑造成一位斯文的生物學家與體恤國民的領導者,關於日本天皇在二戰中該負的責任,各方多有爭論與闡述(譬如終戰詔書中字面上並未承認投降等),不在此文範圍內,但電影中眾官員都尊敬他,也想保全日本的體制(國體),更需要政治手腕讓天皇「聖斷」,才是本部電影想強調的重點

演技派男星堤真一演出的是內閣官房長官迫水久常,表現的場面較少有點可惜,不過他跟首相鈴木貫太郎之間的默契,運用對法律的解釋與慣例的援引,甚至玩了一些小手段,連續開兩次御前會議讓天皇下決定,這樣各方政治勢力就能被壓住,也的確需要這種舉手投足跟眼神都是戲的演員來擔綱,他還有一場戲是睡夢中從床上被槍聲驚醒,邊逃走邊跌倒,演得非常逼真

我覺得不可忽視的是演出首相(內閣總理大臣)鈴木貫太郎的資深男星山崎努,現實歷史上日本在接近戰敗時,內閣的消耗率已經極大,出身海軍的鈴木貫太郎原本也是將領(他比山本五十六還早擔任聯合艦隊司令官),但因為曾擔任天皇的侍從長,等於是禁衛軍護衛隊,所以被天皇委以重任,其實就是來收爛攤子的,而阿南惟幾也曾在他麾下擔任保護天皇的武官任務,所以曾因職務的關係,常相伴在天皇身邊的兩人,就聯袂被命運之輪推動,成為歷史上的兩把推手~


整部電影就是看著有種不動聲色老狐狸性格的鈴木貫太郎,如何以高齡之姿“雞毛當令箭“,要壓住內閣中對於「波茨坦宣言」不贊同或有意見的閣員,又打從內心了解其實天皇已經想要接受無條件投降,又加上盟軍陸續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的逼迫,得跟他的幕僚一步一步去化解這些歧異,甚至跟阿南惟幾默契式地化解,差點造成陸軍炸鍋,還試圖綁架首相甚至天皇的武裝叛變,最後安全下莊、“把車子開到站”的驚險過程

而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的角色更是微妙,日本以前的內閣不像現代國家只有國防部長而已,因為歷史因素,所謂”國防部長“根本就是分成海軍大臣跟陸軍大臣,素來不合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是因為他們麾下都是百萬大軍與眾派系將領,所以海軍感覺是早早接受敗戰事實

但陸軍向來比較激進,加上前任首相東條英機也是陸軍出身,即便卸任了還是影響力不小,宮城事件裡頭也有他的女婿參與,也有阿南惟幾的妹婿參與,那個年代在軍隊裡升遷還是有明顯的派系與裙帶關係的


也因此這些謀劃叛變的參謀本部軍官們,有同樣的戰鬥意志與軍國主義思想,但是因為從來沒到過前線,不知戰場疾苦,心想只要阻止天皇宣告,那就還能繼續打本土戰下去,在日本國土上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就是我們常在歷史書籍與影視作品中看到的「一億玉碎」

阿南惟幾知道木已成舟,天皇與內閣政府其實不想再戰,但他還是讓部下們覺得長官是支持的,甚至都看過兩次武裝叛變計劃書,仍不置可否,他心裡面其實想化解這次叛變,所以他故意模稜兩可,但在部下開始激動鼓譟起來時說,除非先幹掉我,否則你們別搞事!


部下們甚至力勸阿南惟幾辭職,如此就等於運用憲法上的漏洞,會變成倒閣,這在前一任的小磯國昭內閣已經發生過,基本上就是日本內閣已經被軍國主義思想的陸軍綁架,陸軍根本不受內閣控制反而控制內閣,而再前一任的東條英機內閣更是一人身兼多種官位 - 又是總理大臣又是陸軍大臣又是軍需大臣又是參謀總長......

也因此這些少壯派參謀軍官們才決定一意孤行,聯絡不同單位中串謀的同夥,甚至幹掉近衛師團長森赳,偽造其命令下令出兵攻佔皇居,並前往保存天皇錄音的NHK試圖阻止放送(但「玉音盤」其實已先被天皇侍衛藏好),然而因為勢力單薄,被近衛師團的其他軍官察覺有異,又被另一單位東部軍管區的司令田中靜壹發現,急忙趕抵現場,結果其餘的近衛師團部隊動都不敢動,就被罰站在皇居旁邊,最後這些首謀軍官,眼見大勢已去,多以自盡收場

看到這邊我就覺得這些參謀軍官,真正辛苦甚至遠征的仗都沒打到,但是熟知公文流程與調度程序倒也能搞事一番,平常都是在陸軍總部(陸軍省)擬定計劃或處理行政事務,隨便畫條線可能前線就會死很多官兵,可說是帶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沒有顧全大局,靠著配備的手槍指著同僚就想達成目的


阿南惟幾在事件幾乎被平定後,其實他也坦誠告知首相,他在一些立場上的堅持,是為了大日本帝國陸軍,而他知道如果沒有真的去堅持一些立場,譬如內閣會議時對一些字眼有意見,以及對戰敗後的權利維護等,到時候更多原本就較為激進的陸軍官兵叛變浪潮,只怕會如野火燎原擋不住,為戰後局勢更加添亂,所以電影中也演到他一開始常跟海軍大臣唱反調,結果後來立場“驟變”的情節

但這一切都來自於阿南惟幾已經視死如歸,因為日本軍人其實就是武士道觀念,失敗了要負責,負責就是切腹自盡,所以他已經準備告一段落後在官邸自殺,他如果自殺了叛變自然也會平息,也跟隨從甚至趕來勸他繼續支持武裝政變的妹婿都講好了,最後就在他切腹並拒絕妹婿為他介錯的狀況下,悲壯地結束生命


補充一下:介錯的意思就是日本人觀念上從武士時代開始,因為切腹會很痛而且“死得比較慢”,所以會有旁人“幫”當事人斬首,以求盡快結束痛苦,阿南惟幾拒絕介錯,自然是表示他要負全責,不但為陸軍負責,也為天皇負責,當然也可以延伸為日本負責

半藤一利的著作,用時間碼(幾月幾號幾點幾分)確切的將事件當下的緊張感與內憂外患都描述得非常詳盡,電影更用快速切換的畫面剪輯,與陰暗色調加上演員們的表現,呈現出瀰漫著不安感的“最後二十四小時”,但其實不只二十四小時


標題上寫「日本最漫長的一日」,個人認為有種跟二戰歐洲戰場關鍵性的1944年六月6日,諾曼第登陸相提並論的意味,因為1962年的美國電影「最長的一日」,就是在講諾曼第登陸當天到來的情況,以及前後的醞釀與發展,的確雖然劇情“爆點”上只是為了要搶奪「天皇玉音」的那二十四小時,但如果不是這些政治人物與軍事將領的大局為重,那最漫長的一日就會繼續推遲下去,更多生靈塗炭難以終止~

2006年時我們曾參訪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的皇居,歷史真實事件當時的驚心動魄場景,就在綠草茵茵、花木扶疏、安靜肅穆的場域發生,宮城就是皇居,也是江戶時代的江戶城,歷史上發生很多事,包含本部電影的背景「宮城事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