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ichael Jackson與三哥Jermaine Jackson的兄弟相爭與瑜亮情結,以及他們共同一起長大的音樂好友Stevie Wonder,聊聊聽音樂時「歸類」(Categorize)容易產生的偏誤
文 / 謝啟彬
最簡單的概念是,音樂人不太喜歡歸類(Categorize),尤其是聽音樂時的歸類,有點像是瞎子摸象那樣,摸到肚子說像牆壁、摸到腿說像柱子、摸到鼻子說像水管那樣,講了一堆音樂名詞甚至發明新的,然後再說這個其實是例外、那個其實沒有那麼怎樣...之類的,有種先分類兜在一起比較好講的味道,如果是這樣我還可以接受,因為我們當老師時也經常得這樣做 - 為了要教學所以得分門別類或是設定先後順序
音樂人比較喜歡討論「個案」 - 直接從一個case出發來講,甚至來學,因為這時候你就會知道像在古典音樂中,貝多芬的一生音樂風格早中晚差很多,也就不會直接給人家戴頂帽子說:他就是什麼前三大、這首是爵士裡頭最有名的一首、嘻哈最有名的一首、搖滾最有名的一首...這就好像你要選一個人代表所有台灣人一樣,但偏偏現在媒體或網路上這種刻板印象,或甚至是貼標籤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不知不覺你被窄化了而不自知
譬如我們在此梯次的爵士原力講堂有講到Michael Jackson,也有提到The Jackson 5跟The Jacksons,這兩個時期隨著他們兄弟年齡的增長跟音樂潮流的改變,音樂的風格與賞析就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但是因為這次的主題是在MJ的三張巔峰專輯上,所以MJ這時期的作品與個人專輯也被我們跳過,因為講不完啊!而像是因為當了Motown唱片公司老闆女婿,而沒有跟其他人一起跳槽的三哥Jermaine Jackson,他的音樂作品也很有趣,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介紹,我們也是教學相長,愈挖掘就學到更多,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很多然後會照曲風分類來給標準答案的
像這張專輯跟同名單曲《Let's Get Serious》就曾經打敗過弟弟Michael Jackson,我敢保證華文世界中聽過的人極少,此曲1980年榮獲告示牌排行榜靈魂樂年度第一名,為何說“打敗”呢?(比較聳動?)因為Michael Jackson同一年最有名,也是傑作之一的《Rock with You》是同榜單年度第二名,比較可能的原因是《Rock with You》比較早發行,所謂的冠軍亞軍之爭並不是真的兩兄弟在擂台上打架或是Battle或是Freestyle,純粹只是根據銷售量累積、廣播電台播放率,以及雜誌票選(很多種方式,有編輯的跟觀眾的)而定,這也是Jermaine最暢銷的個人專輯
Jermaine邀請了其實私下都是好朋友,甚至可以說是一起長大的同Motown唱片公司台柱 - Stevie Wonder來寫曲與製作,幕後樂手也多有重疊,製作的水準很高,非常Funky,Hook(旋律歌詞記憶點)也令人朗朗上口...但我就回到最前面講的那樣,如果你只是用「Disco」或是「Funk」來分類,那這首歌曲極有可能就被忽略跳過,因為那個時代的曲子太多了,每週每月每季每年的音樂出版有如過江之鯽
而另一個問題一樣關鍵,我們的重點是先擺在Michael Jackson的三張巔峰專輯上,光是要專注講那三張裡頭的音樂,我們兩位老師就不知道燒掉多少腦細胞,而且還要去扭轉“很多人以為的Michael Jackson”印象或記憶,因為大多數人只記得那幾首「世界名曲」而已,但我們想介紹的更多呀!
光看文字資料可以今天講這個明天講那個,很多名詞很炫目,但其實既然是講音樂人,那譬如形容這種的叫「Synth Pop」或「Disco Pop」或「Disco Funk」(Disco就是Funk的後續發展)或「Boogie」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感覺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你要音樂人覺得所謂樂評人感覺好像就出一張嘴(我常說其實音樂文字工作者、寫音樂文案的人、樂評人,跟喜歡音樂紀錄抒發感想,還是有很多程度上的差異的),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你不需要真的會操作樂器或是會演奏演唱「正確的味道」,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鍛鍊與培養,也不是你念什麼系出來就什麼都會那樣的概念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有人很輕易地扣一頂帽子說,難道聽音樂的人一定要會音樂嗎?吃飯的人一定要會煮飯嗎?你們那個只是“樂手觀點”而已...又會開始進入這種無止盡的迴圈中,即便是對於「學聽音樂」,也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的
另外兩個音樂上的相似點,我也就我聽到的分享一下:
第一個就是1980年Stevie Wonder為Jermaine Jackson創作的《Let's Get Serious》,專輯中那句銅管的Unison小五聲音階Riff(5-4-b3-1-4-b3-1-1),後來被借去用在另一位八〇年代的流行音樂巨星Gloria Estefan的《Conga》中
另一句是大五聲音階(1-3-4-5-6)但有雙音的類似長笛電子合成音色(Synth Flute),出自Yamaha GS-1這台經典合成器(電鋼琴),1980年出現在Jermaine Jackson的《Where Are You Now》中,兩年後的1982年,出現在超級樂團Toto的第四張專輯「Toto IV」中的《Africa》間奏即興中
很多人會用Yamaha DX7示範,或是吸收DX7經典音色的後續機種,因為後面還有Kalimba的聲音,但是DX7要到1983年才問世,而且那時候沒有MIDI,所以很多樂器 - 尤其是合成樂器與鍵盤樂器都要搭軌彈好幾遍,也會在錄音時運用更多錄音與混音技術來堆疊甚至調整
Stevie Wonder對非洲色彩的音樂不陌生是必然的,雖然我不能說Toto的Steve Parcaro是抄他的idea,但這兩句幾乎是一模一樣,尤其《Africa》的編曲與配器,已經是流行音樂的教材級樂曲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