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動畫、漫畫、電子遊戲)族群會非常死忠擁護聽同溫層裡頭的音樂,甚至發明很多新的音樂樂理名詞與歸類,但別忘記創作者的音樂影響來源還是在真實世界中的經典作品

文 / 謝啟彬



如果你到現在還有什麼音都只能聽成你習慣的調性的問題,那麼應該要加把勁了,因為那會阻礙你對於更進一步的音樂技法的學習

譬如一首曲子中有轉調的時候,或是這個調的什麼和絃其實是那個調的什麼和絃的時候,如果只能一直在一個大和絃就搭配一個小和絃的觀念上打轉(也就是大和絃是1-3-5-7、小和絃是6-1-3-5),你的耳界就會不夠廣,甚至會誤解一個大和絃就是一個大調,一個小和絃就是一個小調

副屬和絃與其相關IIm7(b5)的觀念也是一種假性轉調的概念,但以當代音樂的和聲來想,其實這都還是屬於調性內的和聲概念,不是真的轉調(Modulations)

像Jazz Standards中就有很多和絃會暫時脫離調性甚至真的轉出去又回來的技法,詳見回文中的文章,而像美國Black Music與巴西Bossa Nova音樂中,常聽見比較高段且進階的轉調法,就是所謂「轉調於無形之間」

黑樂像是《After The Love Has Gone》、《Overjoyed》、《Mornin'》、《Just Once》、《Never Gonna Let You Go》《If You Leave Me Now》、《You're The Inspiration》、《I Just Can't Stop Lovin' You》、等,每個調的順階和絃跟副屬和絃(包含Related IIm7(b5)),跟下屬小和絃類型和絃(SDM)等如果沒有建構起來的話,你就會覺得和絃的排列很奇特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巴西音樂像是《Girl From Ipanema》、《Desafinado》、《How Insensitive》、《Chega De Saudade》、《Triste》等等,都是進階的作曲與轉調模式,必須了解平行大小調、Blues Chords、SDM的內容等等


尤其現在因為動漫文化興盛,會有愈來愈多只聽虛擬偶像、電玩配樂、動漫配樂的「宅」族群出現,這種ACG(動畫、漫畫、電子遊戲)族群有個特色,就是非常死忠擁護聽同溫層裡頭的音樂,甚至發明很多新的音樂樂理名詞與歸類(不只日本人,很多西方音樂網紅講的竟然也變成次文化的一種)

可能傳統的說法他們覺得老套,所以這也沒什麼好爭辯的,而且一種東西換個名字講好像比較炫比較與眾不同,但是我只有一個看法分享就是:

這些原來的配樂大師或是創作者,可能都不知道這些“新”樂理名詞,他們的音樂影響來源,還是我們一直在教的古典樂與流行樂經典

你如果知道得不夠多,就容易大驚小怪


換個方法說,有時候連我這種有經驗的老師也是突然間看到要想一下「為何會講這樣?」,但我很快就懂了,而如果你尚未具備這種能力呢?就有可能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人家發明什麼新名詞你就跟著人家講,但原理還是不了解,本身的音樂能力進步緩慢,這是不討好但是良心的提醒

因為我常遇到學生問:「老師這個為何是這樣呢?」「是因為XXX?」「是不是就是YYY呢?」「 那他跟ZZZ有什麼不同呢?」,有很多時候是學生的誤解與疑惑打結了,以為XXX是XXX,但經常可能是BBB,或ZZZ就是YYY的另一種講法之類的,族繁不及備載,但無法短時間一次就一網打盡

音樂不是上網查一查就可以得到答案就結案的,如果你又想學操作與創作的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