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Modal Interchanges」與「Chord Scales」的真義 - 以bIIMaj7(古稱拿坡里和絃,現稱借用自Phrygian的M.I.和絃)回IMaj7為例,50~60's Jazz與Bossa Nova中很常見
文 / 謝啟彬
為何在學習爵士音樂與相關音樂時,相對音感的培養很重要?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古典音樂教育很重視樂譜與視譜訓練,久而久之培養成「演奏演唱下去才知道」的行為模式SOP,然後因應樂譜與調性的關係,很多時候會有「同音異名」的狀況,很多人會一時之間轉不過來,因為看到的音跟腦袋裡頭記憶的音不同,還要再轉化一次,譬如E就是Fb,C就是Bb、F就是E#、B#就是C、Cb就是B等等
這也造成在學習爵士樂與流行音樂大量運用的「調式互換」(Modal Interchanges)AKA「借和絃」(Borrowed Chords)技法時(其實古典樂也很多但是古典樂教育養成裡頭通常沒教),會很不習慣,所以只能用紙上談兵法推算,但是我們在教學時,就會很強調實例的認識與練習 - 曾經發生過的音樂範例,跟當代的音樂人如何運用它們?
後兩者也是大部分 - 尤其在華文地區的人較爲缺乏的,對我而言,看網路影片或看書看教材,就容易流於死背硬記,效果不好,不然就是各說各話、各自表述,各有一番理解或不理解,然後就變成廣東話講的「雞同鴨講」...音階會產生和絃,和絃會對應音階,但是通常很多人都學一半,不求甚解的狀況下錯用的是那些方法,而我們是教有效方法的老師,不是要跟網友辯論的...網友
其實這跟之前別班同學問我Bebop Scale的狀況有點類似:「過於簡化的結論,缺乏完整的推論過程,會導致單一且武斷的可能性」
譬如bIIMaj7跟IMaj7在這種情況中,就是高音一樣而下面的音全部往下降半音的「音響效果」,譬如EMaj7-Eb
如果是從V7/V直接接,從前面過來也是高音一樣而下面的音「連續往下降半音」的「音響效果」,譬如F7-EMaj7-Eb
如果是IIm7-bIIMaj7-I或IMaj7-bIIMaj7...(如文章後段提到的),也可以用SDM的根音變化去思考,這些都很常用,多聽多練範例會比單純紙上談兵有效率,所以為何Voice Leading的理解才是和聲的精髓?
![]() |
(取自《Desafinado》) |
至於把bIIMaj7認為是Phrygian的Modal Interchange(調式互換、借和絃),有沒有錯呢?當然沒錯,我自己文章也這樣寫,但是那是在討論創作旋律時(作曲、即興)時的步驟,在和聲上的理解其實前幾段講的才是原來的重點 - 「音響效果」,而不是「樂理規定」
Chord Scales的缺點就是很容易會變成「樂理規定」,對用的好的人來說它不會有問題,對用不好的人來說它就一直是問題,因為你先入為主它是「音階」了,就產生“只要上下跑就可以了”的結論,而不會創造出其他的「形狀」
要不然推論有沒有問題?當然沒問題,EMaj7是從Eb Phrygian借過來的,所以聲響上是Eb-Fb-Gb-Ab-Bb-Cb-Db-Eb(其實到這裡很多人就當機了,因為他們對Eb Phrygian的聲響不熟),而這聲音如果從EMaj7看是E Lydian(E-F#-G#-A#-B-C#-D#-E),所以「對熟悉這樣聲響」的樂手來說(西方人),他就可以從中去挑選音或組合不同音型的旋律
但對華人來說 - 至少我的經驗 - 這種解釋可以通,但是會用不好,因為算調式音階跟同音異名的“腦筋急轉彎”就很困難了(尤其在鋼琴黑白鍵上),自然創作出來的旋律會很生硬,然後會變成每一種都是推算,就很難,卻忘記了原本只是聲音變化的音樂效果而已
這就是為何老師總是在強調,不是拿到一組音階就是拿到解題鑰匙了的原因,你只是拿到一塊金屬片而還不知道怎麼開鎖?而分析鑰匙是金屬片其實不難,目視大概都可以知道,開鎖的技能才是要學的,而你要不斷看前輩怎麼開,然後自己一直練習多開
看不懂的多看幾遍,然後一定要去樂器上試,不要只是紙上談兵當數學算,也歡迎加入我們的學習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