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汽車效應」或「紅車理論」(Red Car Theory)也是我們從事當代音樂教育的重要關鍵 - 七〇年代的美日流行音樂有同樣「3-3-2 Tresillo」前奏Groove的

文 / 謝啟彬


Actually they were all played on the Wurlitzer Electric Piano, because the arranger Bobby Martin used a lot on the other songs he arranged for the famed producer Kenneth Gamble Leon Huff of 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Records, known as the "Philly Soul" Sound

這不是AI也不是ChatGPT,也不是抄網路上的,是啟彬老師因為用英文在閱讀與搜尋,所以用英文整理而已


身為一個在網路上經常要整理音樂的老師,我必須要說其實網路是很危險的,看似萬花齊放,但是都會有幾種傾向,第一個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譬如一位Youtuber講什麼或示範什麼,別的Youtuber就會做類似的,或是內含物換一下(譬如最有名的曲子或講法還是在那,但是會加上或換掉他自己喜歡的或他的想法),其實這就是網路演算法的副作用 - 需要流量時就要蹭,或是使用同樣的網路關鍵字

也就是說原來可能有三四種觀點,但是因為這樣反而被窄化成一種觀點(譬如我破解不少次的“Bebop Scales”概念)或是明明有十種卻只剩一種、有十首卻只剩一首

這也是第二個傾向,跟第一個有關,因為網路講求快速、時效、吸睛,所以常常會因為時間的關係(實際上也是,因為超過十分鐘的影片很多網友會跳出不會看完或只看一次、前面),所以譬如Chick Corea其實有好多可以介紹的,但經常就只剩下Chick Corea = Spain,或同理的Herbie Hancock = Cantaloupe Island、(對舞者來說Herbie Hancock = Ready Or Not)...


每個網友又偏食的話,就會選他自己喜歡或熟悉的,就是消費者導向,所以變成網路的結論或說法,其實是投你所好,但是並沒有給你全貌,久而久之,資訊就窄化了,去脈絡化了,或只在同溫層裡頭取暖,以我自己的個性與我的世代來切入,我會比較想知道完整一點的知識,這樣有些斷點或是混沌不明之處,或甚至很多問題產生的源頭,會比較有解方

這也是我們這麼鼓勵大家來參加爵士原力講堂的緣故,因為我們不是直接拿一份資料或一份播放清單就照本宣科,或講很個人的“感覺”之類的,而是力圖將華文世界中沒聽過的音樂或觀點,整合起來與示範出來,尤其後者你可以說是獨家特色 - 要能說出來就要能夠彈出來!


這也是我常講說不喜歡那種,音樂研究所或寫論文的“引用”“爬梳”“根據記載”......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很多都是從文字內容如書本、網路、訪談中去找連結,卻沒有從音樂上去找,也就是說音樂上的細節,很多用前法做研究的人是找不出來的,需要充實的是音樂能力與理解認識更多的音樂,這才是困難的地方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不尊敬厲害的音樂學者或研究音樂學、音樂社會學的學者或專業人士,只是我覺得那種「做學問的方法」,非古典音樂不能用古典音樂那種方式(從樂譜上看或是光讀書),因為那又會掉進去我前文講的那樣 - 你看到一個東西好像是你很熟悉的,你就信了,結果人家當初的意思跟那個時代的想法不是那樣


譬如我也常在網路上遇到超愛將音樂分類的人,像這種人給他一堆新名詞,他會如獲至寶然後言之鑿鑿、洋洋灑灑,我有些Podcast或影片同時在幾個平台上有露出,有時候我會發現譬如在bilibili上,我講述的內容(通常是我的文章)其實跟留言者要批評的一樣

因為有時候我會從反面點題,但是留言者劈哩啪啦寫一堆甚至帶著批判語氣在回應,好像我講錯了什麼,那不叫回應,那只是自述己見,而且他可能連點進去聽都沒有,人家說標題殺人法,網路上更多是看標題下結論,或是標題啟動了他的表現欲

回過頭來說,像昨天凱雅老師在教一個知名的前奏,老實說這種東西經常是沒有名字的,但是你在某時代某些人身上會經常聽到,或是這些音樂元素的傳承與影響,當代音樂當中太多這樣的東西,如果我要拍片,我就得想出一個名字出來,因為得有標題與吸睛效果,但其實啟彬與凱雅只是想教你那個前奏的律動而已,真的就是這樣,因為那個律動很重要,也很常聽見,也很常用


她舉的例子是Barry White的《Love's Theme》前奏,我經過並“跳個舞”之後走下樓梯就想到另一首也有一樣的前奏律動:同時期的Van McCoy《The Hustle》,在哪裡呢?前奏的貝斯律動(Bass Grrove),可以說是3-3-2然後延長至下一小節,然後再重複一次,四小節為一個Loop


等我走到樓下時,我又想起一首台灣知名度是零的「費城之音」經典曲:Jean Carn的《Don't let It Go To Your Head》,從這裡開始,英文的講法會說That's where the fun begin,因為你就會開始一直聽到很多曲子有類似的Groove


這在網路上也有人提出叫做「紅色汽車效應」或「紅車理論」(Red Car Theory),就是你被“提示”了一些“條件”之後,你就會開始注意到相同條件的事物(心理學上叫選擇性注意),在你周遭出現得更頻繁,而這個“巧合”會開始持續發生,但那不是巧合,而是那個時代的音樂語法有這種的,就跟那個時代的很多音樂就會是Wurlitzer電鋼琴的音色一樣(不過這首是Rhodes的音色)

樂手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經常要琢磨,所以要學很細,很多肌肉記憶是靠這樣先記起來,再存入大腦中,譬如後來我們都想起來Joe Henderson的《Y Todavia La Quiero》也是這個Groove,而此曲的錄音是1979年了,比前述的黑人音樂都還要晚


而1977年時,在日本“以美為師”、熱烈學習著美國流行音樂,尤其是黑人音樂的坂本龍一,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樂手好友,為女歌手大貫妙子製作、創作與編曲的《Summer Connection》,前奏是不是也引起你的注意了呢?


「所以誰抄誰?」(又是個流量導向的標題)不知道,其實也不重要,因為那就是一個從拉丁音樂尤其是Afro-Cuban的Bass Tumbao轉化而來的Groove,而這種3-3-2就是老師常講的「Tresillo」非洲音樂舞蹈律動根源,無所不在,所以為何以前我們的老師都會教誨我們:要追本溯源學習就能運用得好,如果只是看風向學習就會學得很碎裂


本週五的爵士原力講堂最前面,我們會把Michael Jackson音樂裡頭很多有拉丁音樂元素與律動的曲子再介紹一下,因為MJ太有名,但是他自己的音樂養成跟他的音樂製作團隊的音樂背景,真的不是前面我說的:老是從文字、新聞資料上去解讀就夠的了,不但不夠而且還差得遠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