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Pop的City自然是指八〇年代的日本東京,Pop不只流行音樂還包含其他文化,但一來它不足以當做音樂風格的分類而比較是個時代氛圍,二來follow行銷宣傳文案是學不到東西的

文・彙整/謝啟彬


來函照登與回覆(連結附上維基百科日文版,可按Google翻譯閱讀):

來函:「您好,冒昧寫訊息給您。主要是看到你們的部落格訊息提及"個人猜測City Pop名稱興起和City Hunter有關",這可能有待商榷和考證,有些不吐不快。

City Pop這個名詞在日本似乎早在1970年代便被使用(日文維基引用柴崎等人著作;1977年也有雜誌刊物使用),比City Hunter連載的1980年代還要早非常多。City Pop追回頭應該還是日本開始的用法(而非美國人回頭稱呼該時的音樂);這類做法在日本於1990附近式微,成為死語,才在這幾年再次興起前乏人問津。(不過我也同意內容物是對歐美音樂的學習、消化和模仿。)

當然,我也只是業餘愛好者,如果所言有錯還請見諒。」

回覆:「謝謝您的指教,您說的正確,只是音樂的風格很難明確定義,同一種時代或是區塊的音樂,會有不同時代的叫法甚至相異的稱呼,該文章是因為觀賞近日上映的「城市獵人」電影,想起我以前教課時的“趣事“,並非學術論文,只是剛好跟同樣背景與年紀的人分享同樣的時代,這樣他們就可以比較理解這些流行音樂大概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字源考據的部分就依您參照維基百科日文版上所說的囉!我們不是日本音樂學家,自然無法去翻閱歷史刊物或考古文章,主要還是分析與介紹音樂為主,來源與影響等等,而我也曾問過許多與我們共事的日本音樂家朋友們,他們的經驗是跟您說的一樣,不知道City Pop是什麼?頂多是說80's J-Pop或有人告訴我們說曾有行銷宣傳介紹為Japanese Boogie,但跟維基百科講的一樣,這個(些)名詞比較無法形容單一的音樂風格,而是泛指那個年代約1980前後十年的音樂

再次謝謝您的分享~」


讀者回應:「這麼看起來City Pop這個詞語更像是1970中期某些唱片行或雜誌的銷售策略造就的,但在當時不見得廣為人知,也在之後的世代成為死語。有趣的是當歐美再颳這波旋風時,到底是自己命名,還是真的知道這批音樂人曾在日本被以City Pop宣傳──不過大家也不是寫音樂史論文,就留給那些研究生或學者煩惱吧。普羅大眾還是享受音樂為優先呢

也再次謝謝您的回覆!」


回覆:「另一位網友的分享供您參考,後面是我的回答,因為對音樂人來說,很多音樂名詞的出現都是在音樂發生之後,有很多更是行銷宣傳用語,而文字上面的作用有時候是正向的,有時候會讓大家想到別的方向去,所以以教育者來說需要正本清源」

另一讀者回應:「畢竟city真的太能代表人們對那時日本繁華的想像了充滿洋氣的東方都市,虛榮又美好,紙醉金迷

哪怕是中文翻譯的「城市」,也有一種獨特於「都市」的美感,一個是自然而然變得繁榮,一個似乎是有計劃的成就的、毫無生氣的社會」

回覆:「不過也是有「妖獸都市」「殺戮都市」的翻譯,所以我才會在上方文章說City Hunter對應City Pop,自然城市獵人就對應城市流行了,端看當年是誰在中文世界翻譯稱呼的

第一位讀者的回應提到七〇年代時唱片公司會以City Pop來宣傳,但如果仔細看的話其實是有City Pops,也有City Pop,這就是企劃宣傳行銷文案的概念,就跟“城市搖滾”其實是強調那個帥氣感,或是我記得九〇年代時台灣的陳淑樺,就被塑造成都會女子、獨立自主、面對愛情與婚姻、事業間的抉擇之「都市」「城市」形象

很多聽音樂的聽眾也很喜歡把聽起來很有都會感(Urban)的叫爵士(Jazz)


因為City Pop並不是在音樂上的專有名詞,所以一般聽眾很容易根據文字“按圖索驥”,譬如之前有聽眾問我華語歌曲有無City Pop?我說如果照字面名詞去搜尋的話那大概『城市少女』會入選,聽眾問說李麗芬的《城市英雄》算嗎?我說那是雷鬼風

其實上個世紀的七〇到九〇年代,講城市或講都市的流行用詞一定很多,我印象中很多賣汽車機車的都有,前面講的動漫也有,香港的林憶蓮在九〇年代出的『都市』系列專輯,也是這樣的訴求,在音樂上就是比較R&B、Soul等Groovy的音樂類型,但是以音樂人來說,follow行銷宣傳文案是學不到東西的,所以才會有系列文章的介紹」


總之,努力介紹了這麼多,也跟網友交流了這麼多,目的不是要打臉誰或是說誰對誰錯?在歷史與考據上很多名字的來源本來就很多種說法,但因為我們是老師、教育者,也是專業音樂人,經常會遇到學生或是觀眾、讀者對於一些音樂相關文字的迷惑或誤解,甚至會出現張冠李戴或是時空穿越的錯置

所以希望藉由這些爬梳,把一個大致的範圍劃分出來,而一劃分,一定就會有遺漏,因為藝術類的東西不是非黑即白或是有明確界限的,譬如一首歌可以被歸類為一個音樂名詞,也可以被歸類為另一個音樂名詞,我們現在沒有要談“族群認同”,也就是說「我們都是City Pop愛好者(俱樂部)」之類的

我之前講過我們介紹J-Pop,跟我們有沒有哈日,其實是沒有關連的,但哈日者總會誤認老師們要繼續談論他們喜歡或是熟悉的人事物下去(哈韓跟介紹K-Pop一樣不一定成正比相關),像之前辦過東京事變與椎名林檎的音樂講堂也出現這種情況,有的觀眾來現場或在網路上會一直以粉絲心態講,第幾代成員如何哪個時期的作品反映了誰的感情生活等等,跟我們想介紹他們音樂作品影響與特色的初衷就不一樣

關於Heavy Metal這個字,訪問不同的團體與創作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甚至還有自稱是自己發明的

關於New Jack Swing這個字,公認是「King of New Jack Swing」的Teddy Riley說一開始我們叫這種風格「Sophisticated Bubble Gum Music 」,亦即“複雜的泡泡糖音樂” - 泡泡糖音樂就是指八〇年代的年輕人在聽的音樂

Bebop樂手認為自己跟上一代的Swing樂手不同,但是其實那個脈絡承接還是在Jazz裏頭;Punk樂手認為自己跟七〇年代的Rock樂手不同,但是其實還是根基於對Rock的反動;我們剛結束的爵士原力講堂談到英國的Acid Jazz熱潮,但在美國同時期的類似風格就是Jazz Funk或是Jazz Hip-Hop,在日本就是涉谷系音樂,但每個團體與每首曲子並不是都一模一樣的,都會有不同的特色與影響來源

在高度網路傳播與速食文化的時代,一種音樂被稱之為什麼,不是法院判決的算什麼或是涇渭分明的,但因為文字的力量很大,很多時候會誤導那個方向,所以有必要多接觸音樂來理解完整的樣貌,並藉此發掘更多從來沒聽過、或遺漏的,或以前聽不懂的音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