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階下行的貝斯與和絃進行,其實不能“孤證”說就是巴海貝爾的卡農“一首蓋天下”的概念,幾首巴哈、貝多芬、蕭邦等人的古典樂曲,如果好好分析和絃的話,其實反而會學到更多

文 / 謝啟彬



雖然現在很多人現在都會說巴海貝爾的《卡農》和絃進行,影響了現在許多流行歌曲的創作,包括我寫過的文章,不過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就發現巴海貝爾的此曲和絃進行部分是需要轉位,才會成為現在大家聽到那樣的順階下行的


另一個問題是卡農(Canon)其實是曲式與創作方法,不是曲名,原來的完整曲子是Canon and Gigue(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卡農與吉格,後者也是曲式與創作方法,甚至是古代舞曲的一種


最後一個問題是巴海貝爾的卡農大概是1680~1705年之間寫成,但其實很少在古代的文獻中看到被演奏,只有少數紀錄說一樣是德國人的巴海貝爾,他的管風琴演奏技巧高超,深深了影響巴哈,就是我們認識的那位巴哈

他的其他作品大部分就變成“時代的眼淚”,不像史卡拉第、韓德爾、韋瓦第、柯瑞里、泰利曼、普賽爾...等人,流傳下來並改編傳承給現代樂器演奏的較多


要到了1919年有一位音樂歷史學者Gustav Beckmann,才在音樂文獻中提到巴海貝爾,1938年德國指揮Hermann Diener以《Dreistimmiger Kanon mit Generalbass》(三個聲部與數字低音的卡農)灌錄了唱片

1940年美國指揮Arthur Fiedler,也是作曲家John Williams的前輩 - 兩人都接掌過波士頓大眾交響樂團 - 也把這首古曲“挖出來”演出與錄音,但是速度很快,不是現今我們聽的那種優美悠揚的詮釋,而是有點巴洛克技術性的精神抖擻表現,所以一般人也很難感受到和絃進行的流暢


1968年時,法國指揮Jean-François Paillard用古樂編制,也用比較舒緩的速度演奏,也改編潤飾了一些樂段,這才爆紅,其他樂團也開始模仿放進曲目中演出,這才是我們現在聽到的巴海貝爾卡農樣貌,所以說所謂的古典音樂,那個欣賞標準是會改變的,要到了人類上太空前一年這曲子才算是重見天日

甚至我之前也有提到過,連標準音高都是隨著時代與地域在改變的,所以很多大家以為的絕對音感或是什麼詮釋規矩的,其實放大那個歷史軸線來看,反而是在變動的,譬如大家可以聽聽本文中以巴洛克樂器演奏的版本,就比用現代樂器演奏的還要低,大概是A=415hz vs 440hz的差異


所以如果提到那種順階下行的貝斯與和絃進行,其實不能“孤證”說就是巴海貝爾的卡農,“一首蓋天下”的概念,況且還要加工過改和絃根音才行,我覺得像以下幾首古典樂曲,如果好好分析和絃的話,其實反而會學到更多轉位、副屬和絃甚至代理和絃等等

如果同學們可以花時間把和絃都逐漸抓出來,其實會更理解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每天都在幹嘛?因為我們不是要跟你討論古典音樂欣賞,或是哪位古典音樂演奏家的詮釋風格如何?哪張唱片錄音版本如何?


而是更理解和絃與旋律與節奏的關係,這對於創作、編曲、配樂與即興等,會更有完整的理解與該具備的能力,這是不只在台灣,在國外的古典音樂學習環境也有一樣嚴重的“雞同鴨講”、“方向不一樣”的問題

我們很幸運在學習古典音樂的年代,遇到過幾位好老師,用這樣比較全面的態度教我們,尤其大學時代又遇過幾位外國老師,他們知道我們對這樣的方向有興趣,但在那時完全是冷門的學習方向


J.S. Bach -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Air "on the G String"


L.v.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F. Chopin - Etude Op.25 No.9 (蝴蝶Butterfly是後人讚頌、俗稱,不是作曲家原來的標題)


[這首是附送的,因為和絃不一樣] P.I. Tchaikovsky - Serenade for Strings Op. 48(和絃轉位形成不一樣的聲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