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爵士樂與相關音樂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在這個和絃上想成另一個和絃或是另一種音階,以及相關的轉折法等,以快速達到特定聲響,或等於什麼(另外)的和絃」的做法,多練習到習慣了,方法就是「快捷鍵」而已

文 / 謝啟彬


在爵士樂與相關音樂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在這個和絃上想成另一個和絃或是另一種音階,以及相關的轉折法等,以快速達到特定聲響,或等於什麼(另外)的和絃」的做法,這種方法有很多,甚至不少在第一時間無法理解,因為被「同音異名」或是「固定音高」、「常用調性」的觀念卡住

這種邏輯的概念來自回應中文章中西方人的邏輯,但因為在古典音樂與華語大眾流行音樂中比較少見到(黑樂類型流行音樂就不少),所以不少人一時間會轉不過來(譬如Dom7上用往上小二度的小三和絃或是《Cry Me A River》式的句子時,有的人會被調性觀念“綁住”,遑論還有其他往上往下的大小三和絃或七和絃或增減和絃等)

不過改善的方式第一點,就是真的多聽到爵士大師或前輩們演奏演唱這樣的聲音(教育就是得先告訴你在哪裡?然後再帶你“如法泡製”),等到習慣了,方法就是「快捷鍵」而已,這個過程就需要確實練習「對準」和絃與旋律,以及不要演奏演唱錯,就慢慢不會再昏頭,這就是改善的方式第二點





(圖片來源)

這是爵士樂薩克斯風大師John Coltrane當年還在費城時,跟他的老師吉他手Dennis Sandole學習時的筆記,由此可以驗證,啟彬老師前文的分享

『在爵士樂與相關音樂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在這個和絃上想成另一個和絃或是另一種音階,以及相關的轉折法等,以快速達到特定聲響,或等於什麼(另外)的和絃」的做法』


爵士樂中最偉大的、最知名、最重要的音樂家,都這樣學了,剩下的應該不用再多說,而且他原來都是文字敘述,不是直接看五線譜(因為我有講過五線譜的調性顯示與同音異名會“干擾”,文字敘述就是在培養「相對音感」)然後再自己到樂器上練習(母語是英語),這也是我們的老師們,都會教我們的方式

也因此我才會第一個從學習古典樂的角度出發,第二個就是從華人的角度出發,讓大家理解東西方概念的不同,以及該專注的練習方向,換句話說,「快捷鍵」或是「秘訣」也是要多練才能內化,不是“錦囊妙計”的概念 - 什麼都不做,遇到緊急狀況時再打開看有什麼指示?


費城是歷史上很多爵士樂手的故鄉,距離紐約沒有很遠,現在大家都以為爵士樂是在學校學的,但是在John Coltrane那個年代,都是“私塾”的概念,也就是想入行就要去找師父學,除了樂器學習外,跟有經驗、會整理的老師學(Dennis Sandole是吉他手)即興法則與和聲樂理等等,是爵士樂一直以來的傳統

而前文已經有提點「改善的方式」兩點了,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更多幫助!


最後補充:Dennis Sandole的弟弟Adolf Sandole也是爵士樂手(鋼琴、貝斯、薩克斯風)與教師,他們以前曾以Sandole Brothers的名義出過幾張專輯,我恰好也有一本他的爵士樂教材,非常古老,好像是以前在布魯塞爾的一家樂譜店的書架底部挖出來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