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啟彬老師所有有教到SDM和絃的班級,以及凱雅老師用過啟彬老師“綠色書”(和聲篇)的班級:
不用靠Chat GPT,原作者親自出來幫你畫重點!
1. 所謂「四個比較常用且可以相互替換的SDM」,基本上就是這四個,但是因為bVIMaj7跟IVm7使用的時機與地方比較特殊,所以一般流行音樂中比較常見IVm, IVm6 (其實就是IIm7b5互為轉位), IVmMaj7,跟IIm7b5再加回來,這樣就是四個,以及低音加上原調降7音之後形成的bVII7 (#11 [b5], 9#11, 13#11)等,很多教學法把後面這部分跟前面分開,但我的教法是4x2=8的概念
2. 因為在即興的時候爵士樂中本來就可以包容更大的空間,所以經常會IVm7與IVm, IVm6, IVmMaj7混為一談,或是直接想成IVm7-bVII7(像是個IIm7-V7但其實那個"V7"是bVII7)但是在流行音樂中因為要配合旋律,所以會有差別
3. 同理,bVIMaj7的特殊用法啟彬老師也有另文介紹,這個和絃就無法“硬套”用同一組旋律小音階去用,IVm7也是,其他都可以
4. bIIMaj7就是IIm7b5的變形,這也有另一個入口「拿坡里和絃」可切入,啟彬老師一樣有另文介紹(該出「和聲篇」二三四印刷紙本了?)
5. 所以啟彬老師還是說四種的意思就是Fm、Fm6、Dm7b5、FmMaj7,以及加上調性中降7音當根音之後的bVII7類(bVII9, bVII9#11, bVII13#11),還是四種,同一“排”同一”組“旋律小音階的就是最後一行的音階,六個音階名稱其實是同一個音階聲響,重點是理解這根基在同樣的原理上
6. 因為學生識讀能力的不足,經常會用死背的方式,譬如A等於B,B等於C,所以A等於C等等,沒有釐清脈絡就經常會同一件事以為是很多事,加上多媒體過度大量破碎資訊也有影響,我提出為何能夠「共用」該音階時,你要從做中學,才能理解
7. 另外一個學生識讀能力的不足,在於音樂基礎能力的不足,譬如SDM其實是Modal Interchange(調式互換、借和絃)的一種,基礎前提在於要同根音(老師常用同姓氏來當比喻),所以如果這個不理解,就會單純錯誤想成為何C大調跟F小調換?其實是C大調跟C小調借,但學生不明白Fm會在C自然小調(C Aeolian)裡,因為他(她)還不知道順階和絃的道理,以為順階和絃只有大調音階有或是不知道有音階還有和絃
8. 這也是用中文在教這些的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為何經常要不厭其煩地再三解釋的原因?因為這裡用英文看沒問題,但是用中文看F Melodic Minor Scale,西方人就是要用那個Scale而已,沒有指那個Key Center(調性中心),但是在華文世界的中文理解以及古典音樂養成教育裡,就會直接以為這是跟F小調換或是轉調成F旋律小調
9. 總之,音階是音階,調是調,簡單釐清後就簡單了,只要想說是「指這樣可以用在那樣,而不是「整個是這樣變那樣」就好
10. 同樣的邏輯,就是我們近十年常講說大五聲音階vs大調五聲音階、小五聲音階vs小調五聲音階,以及衍生出來的大小(調)藍調音階也要釐清的原因,像我們以前跟西方學習時,老師們或大師們經常會說「我在這個和絃上用幾種(不同根音)的五聲音階」,我們本來也是華人傳統西方教育出來的,一開始的痛苦與困惑,我們也能理解,但是擺脫原來的框架之後,就可以理解西方理性主義邏輯下出發的所謂「樂理」,可參閱「旋律篇:第28篇 五聲音階的另一種切入角度— 用和絃與音階關係找出更多驚奇的聲音」
終究樂理的問題不是蘋果是水果、香蕉也是水果,所以蘋果是香蕉的推論方式(參見啟彬老師講過的「亞里斯多德三段論」,其實名家公孫龍「白馬非馬」也是這樣的邏輯推演),要不然一個SDM,為何會從一個第25章,演變成這麼多篇文章了?這些都是實戰上的演練
總之,爵士樂手因為即興跟Voicing的多變性質,有時候會把SDM和絃類型的IVm彈成IVm7,這在「不即興」的音樂作曲編曲中需要格外注意,因為會產生藍調感;而也要分清楚「音階是音階,調性是調性」的中西文化語境差異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