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Koi Ha Ryusei · Minako Yoshida / 恋は流星 (1977) · 吉田美奈子
簡單來說,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尤其是所謂現代年輕人所稱的City Pop(大概是1975~1990之間),不少歌曲中間與後段,往往會留不短的樂器即興或輪流即興片段,因為這批受到美國當時流行音樂,尤其是比較黑人音樂脈絡這條的,所謂R&B、Soul、Jazz Funk、Fusion...的 - 譬如此張專輯的製作人山下達郎以及背後錄音的樂手們 - 其實就是承襲了七〇八〇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的傳統,但是在日本“變形”
我每次都跟年輕人們說,那個年代在台灣,這種風味的音樂並不流行,這些現在名氣響叮噹的音樂人在台灣幾乎也沒人在聽(很多人也已年華老去了),在日本他們也不是大眾偶像型、商業包裝導向的藝人、團體或創作者,大家會覺得這太像黑人音樂,但是又沒有Disco那樣熱鬧華麗與朗朗上口
這就是我覺得台灣很缺的一塊 - 所謂七〇八〇年代的Soul、R&B音樂,譬如像Anita Baker、Randy Crawford、Chaka Khan...所謂AOR、Westcoast...啥的都只是概略的分類,好像救護車EMT緊急檢傷那樣而已,不是什麼涇渭分明的有你就沒有我的概念
像這種曲子在台灣的音樂人之間就會覺得很“Fusion”,為何為很Fusion?因為跟傳統聽到的Jazz不一樣,但是又不是純粹流行歌曲以歌手為主那樣,又有很多樂手表現的空間,但是我想講的是,用Fusion來定義、City Pop來定義也好,都是大概而已,當知道更多之後就不會這樣講了
像我自己“小時候”聽的黃韻玲、吳大衛、陳冠蒨...等作品,他們就是像山下達郎或角松敏生那樣:自己想做的東西或想嘗試的東西,受到樂手程度與所知有限的影響(尤其是在台灣),往往是西洋的哪個人哪個團的作品的變型或改造,但是他們在幕後當製作人時,就會應唱片公司的要求或當時的風潮,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的音樂
而當時台灣沒有銜接到這種風潮甚至是審美觀,至多就是比較像AOR的概念那樣 - 打造成年人聽的流行歌曲那樣,但如果市場反應不佳不賣錢,就沒有機會了,或許當時日本本地的流行音樂市場基數大一點,還能乘載較多元的音樂風格
倒過來說,當爵士樂於八〇年代在美國本土再度“復活”時(有人稱為爵士樂的文藝復興,我自己可以做個小見證,因為七〇年代之後很多美國爵士樂手都遠走旅居歐洲,也是帶動了歐洲爵士樂的發展的一股動力),我覺得以“正統”爵士樂的論述與觀點,就常會忽略我整文在講的這一塊 - 「爵士樂手投入流行音樂之後對美式流行音樂的風格所產生的多種質變」
而直接承接的除了歐洲的爵士樂與流行樂之外,總是在亞洲最快跟著美國走的日本,自然流行音樂的發展也就站在最前線,最敏銳也最能探測風向,而不能否認在台港當時就是直接拷貝或移轉,日本流行音樂大量多元群族裡的幾個區塊,尤其是暢銷的那些
這種觀念上的建構與技術上的提升,說實話還是得靠樂手自己有興趣先開始接觸與仿效,欣賞者也能明白,原來還有這種、這些音樂的樣貌,甚至欣賞的角度跟傳統與區域上習慣的不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整張「Twilight Zone」專輯:
因為那個年代都是要靠“真實樂器”的樂手進錄音室,以從爵士樂發展而來的樂團集體合奏(Studio Jam)的方式來錄製,所以間奏都會安插一位以上樂手的即興,曲尾也多以「繼續合奏與Jam」的方式進行,尤其像是樂手出身的製作人都會這樣做,萬一太長就Fade Out即可(也就是Billy Joel的《Just The Way You Are》的模式),所以蠻多曲子都能欣賞到樂手們精彩的即興,可不是混時間用的呦!
延伸閱讀:


